求有关 冰川、冰川行进和冰川裂缝救援的相关知识汇总!

share
图片来自网友南伽冰川是一条通往高山山顶的便捷路线,但攀越冰川需要极专业的登山技巧,因为行进者必须通过冰川裂缝。就是当冰川以大片冻雪的姿态缓缓移向山下之际,因日夜温差热胀冷缩挤压,一条条冰川裂缝会分割冰川。虽然攀越冰川十分危险,但它对于登山活动是不可或缺的。要成为一位专业的登山者,必须具备穿过冰川裂缝的能力。冰川的形成冰川是这样形成的:一年当中没有融化的雪会积压到下一年的冬天,年复一年,最后雪就会冻结,并开始缓缓往山下移动,冰川就这样形成了。在陈年雪里,雪结晶已经变成了冰粒。现在,冰粒要通过陈年雪变成冰川冰。当冰粒之间的空气缝隙被封死,雪块因此变得密实时,陈年雪便成为冰川冰。雪水在每年春天都会渗透到更下面的雪层,这些雪层的温度都在零度以下,因此融水会再度冻结,在陈年雪之中形成冰层,所以当整个陈年雪区域已经经历密实和变质作用而准备变成冰川冰时,里面可能已经含有不规则的冰块了。形成冰川冰后,变质作用并没有停歇。冰粒会不断“吞并”它们的邻居而不断增长,因此冰结晶的体积会随着时间而增大。大型冰川里的冰要花上好几百年才会到达冰川终点,因此微小的雪分子最后结晶的直径可能大于30毫米。(当雪结晶变成陈年雪结晶,再从陈年雪结晶变为冰川冰结晶时,体积会不断变大)。我们可以想象山谷型高山冰川的诞生过程。假如北半球有一座本来没有冰川的高山,由于气候发生了变化,使得山头背阴的地方的雪终年不化。最初,雪以极慢的速度流向山谷。因为每年都会增加新雪,陈年雪就会越来越深,面积也会越来越大,流动的雪量相应增加。就在缓慢流动的雪搬移泥土和岩石的同时,雪也在不断地融化与再次冻结,雪块周围与下层的水流也不断地冲击着周遭的环境。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这种小规模的侵蚀最终产生了地表空洞,而冬雪就堆积在坑洞之上。当雪深超过30米时,下层的雪在上层陈年雪渐增的压力下化为冰川冰。冰川便由此诞生了。

esunly:支持好友精彩活动 发布于 2018-11-05 12:42:56

cloud490093949:技术贴,必须学习,必须支持 发布于 2018-11-04 15:49:17

coolper:赞,学习......... 发布于 2018-11-03 19:53:27

darkblueocean:好帖,推荐支持
顺便贴一个有关冰川行走的一个很精彩的讨论贴:
tml

希望山友们能有所收获 发布于 2018-11-03 19:20:19

俺是悍匪:30790850
图片来自网友 南伽


  冰川是一条通往高山山顶的便捷路线,但攀越冰川需要极专业的登山技巧,因为行进者必须通过冰川裂缝。就是当冰川以大片冻雪的姿态缓缓移向山下之际,因日夜温差热胀冷缩挤压,一条条冰川裂缝会分割冰川。虽然攀越冰川十分危险,但它对于登山活动是不可或缺的。要成为一位专业的登山者,必须具备穿过冰川裂缝的能力。

  冰川的形成

  冰川是这样形成的:一年当中没有融化的雪会积压到下一年的冬天,年复一年,最后雪就会冻结,并开始缓缓往山下移动,冰川就这样形成了。

  在陈年雪里,雪结晶已经变成了冰粒。现在,冰粒要通过陈年雪变成冰川冰。当冰粒之间的空气缝隙被封死,雪块因此变得密实时,陈年雪便成为冰川冰。

  雪水在每年春天都会渗透到更下面的雪层,这些雪层的温度都在零度以下,因此融水会再度冻结,在陈年雪之中形成冰层,所以当整个陈年雪区域已经经历密实和变质作用而准备变成冰川冰时,里面可能已经含有不规则的冰块了。

  形成冰川冰后,变质作用并没有停歇。冰粒会不断“吞并”它们的邻居而不断增长,因此冰结晶的体积会随着时间而增大。大型冰川里的冰要花上好几百年才会到达冰川终点,因此微小的雪分子最后结晶的直径可能大于30毫米。(当雪结晶变成陈年雪结晶,再从陈年雪结晶变为冰川冰结晶时,体积会不断变大)。

30790937

  我们可以想象山谷型高山冰川的诞生过程。假如北半球有一座本来没有冰川的高山,由于气候发生了变化,使得山头背阴的地方的雪终年不化。最初,雪以极慢的速度流向山谷。因为每年都会增加新雪,陈年雪就会越来越深,面积也会越来越大,流动的雪量相应增加。就在缓慢流动的雪搬移泥土和岩石的同时,雪也在不断地融化与再次冻结,雪块周围与下层的水流也不断地冲击着周遭的环境。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这种小规模的侵蚀最终产生了地表空洞,而冬雪就堆积在坑洞之上。当雪深超过30米时,下层的雪在上层陈年雪渐增的压力下化为冰川冰。冰川便由此诞生了。30791199







  在冬雪的不断挤压下,冰川会以冰流的形态向山谷低处移动。如果冰川在移动途中到达某个较暖的地方,冰川在该处没有新增加新雪,冰川冰就会开始融化。最后,冰川会流到一个高度更低、更温暖的地方,冰川在这里会全部融化——此处就是冰川的尽头。

  有的冰川由移动甚慢的雪块组成,有的则是从高处挟带大雪块而下的奔流。在气候变化颇有规律的地带,冰川的运动是通过内部的变化以及在河床上滑动实现的。冰川的运动速度与河流相似:中央及表面流动最快,两旁及被河床牵绊住的底部流动最慢。极地小型冰川的外貌与一般的冰川截然不同——因为它被冰冻在河床上,只能通过内部的变化来流动。极地冰川就像是流动的糖浆,一般的冰川则如塞满碎冰的河流。

30791212






  冰川和冰川裂缝

  冰川时时处于变化之中,降雪量和温度都会影响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在图片上看起来,冰川就像一条冻结的河流,缓缓流向山下。不过,冰川在很多方面和真正的河流迥然不同,有些冰川很小,看起来就像一块静止的冰雪,有些冰川则是广袤的冰原,呈现出摇摇欲坠的形态,一旦倾泻起来则气势滔天。

  冰川的流动形态极为复杂,不过典型的高山冰川的流速每年约在45至400米之间。在温暖的夏天,大部分冰川的流速会比冬天快,这是因为冰雪融化成水后的冲击所致。冰川流动时会使冰层表面断裂成许多天然险阻,也就是冰川裂缝。

30791330

  冰川裂缝

  冰川裂缝是冰川的一个重要特色。如果冰块受到压力超出自身的承受限度,冰块就会断裂,所形成的的断面就是冰川裂缝。冰川表面的冰块成形时间较短,里面有许多小缝隙,结晶冰之间的附着力也很弱,一旦伸展或折弯过度就会像玻璃一样断裂。

  一般冰川裂缝的深度在25-30米。超过这个深度的冰层就比较坚固,冰结晶会越来越大,附着力也越来越强。在受到试图使它分离的压力时,其内部结构会因压力变得更加紧密,其外形也有如浓稠的糖浆。至于温度更低的冰川——高海拔或极地气候下的冰川——其冰川裂缝可能会更深。因为温度越低的冰块越脆,所以更容易断裂。

  与极地冰川相比,温带地区的冰川的裂隙多而浅,因为冰河的移动速度通常较为快速。当冰川快速流动时,例如通过较大落差之际,就会出现大规模的断裂,冰瀑由此产生。数个冰川裂隙在互相连接后所形成的独立冰柱称为冰塔。

  冰川裂缝容易在高山坡度陡峭之处形成,这里的雪常常因为受挤压而断裂。冰川裂缝也常常成形于冰川转弯的地方或是两条冰河汇流之处,尤其是越靠近外围边缘的裂缝越多,因为转弯处的山谷壁不是变窄就是变宽。由于岩床会阻碍冰河的流动,冰河裂缝常常会围绕着岩床而伸展,例如在凸出冰面的一块岩石附近。流动的冰川如果和上游万年不化的积雪或冰帽分离,就会形成很大的冰川裂缝,成为背隙。一般而言,冰川中央的冰川裂缝比边缘要少,坡度低缓的冰川所形成的冰川裂缝通常也比流动迅速的陡峭冰川要少。

  堆积区域内的冰川裂缝最危险。因为这些地方的冰川很高,每年新增的雪量要比融化掉的雪量多,在这种地方,冰川裂缝常常被雪桥所覆盖,而这些雪桥都很脆弱,甚至连一个人的重量都无法支撑。在堆积区域以下的地方,冰川每年的融雪量或许会相当于或者超过当年的降雪量。这两个区域之间就是万年雪线,也称为粒状冰雪线。

  较深层的冰川要比上面几层的密度更高、可塑性更大,因此流动变形时不会裂开。如果这些较深且年岁久远的冰雪暴露于表面,冰川就会呈现出一种层层叠叠、无缝无隙的外貌,通常不会开裂成裂缝,在这种冰川上攀爬相对比较安全、简单,因为它们往往很平坦,即使有裂缝也比较窄细,很好跨越。

pg
这是Falcon Guides出版社,出版的《Glacier Mountaineering: An Illustrated Guide to Glacier Travel and Crevasse Rescue》第9页的插图。描述了不同季节下冰川裂缝的大概样子
引自:tml







30791499

  冰崩

  当悬空的冰川、冰瀑以及冰川上任何被冰塔覆盖住的部分倾泻而下时,崩落的冰块可能从陡峭、混杂的冰瀑崩落,这就是冰崩。它是由冰川流动、温度以及冰塔形成的因素共同造成的,冰崩随时可能发生,与季节、温度或降雪量没有绝对关系。不过冰崩大多发生在温度上升到冰点之上或下降到冰点之下的夜晚。如果一定要经过这些区域,应该避开这段时间或小心翼翼快速通过。

  夏末秋初时,冰崩在低海拔的温暖冰川上发生的较为频繁,原因是此时的融水大的足以在冰川底下流动,似的冰川的流速加快。由于高海拔地区以及温度较低处的冰川会冻结在河床上,所以不会出现这种季节性的变化。

  冰崩在何时出现最频繁,各方说法不一。田野观察家认为冰崩在下午最为常见。被雪覆盖住的冰塔冰原或许如此,如果白天的日照使得雪地松动而崩落成冰塔,而后又导致冰塔倾塌的话,便会造成冰崩。但是,科学家发现清晨时分的冰崩活动频率最大,因为此时的冰块温度低,最易碎裂。事实上,冰崩在任何季节都可能会发生,且不分昼夜,只是发生的频率不一。




  冰川行进的基本守则

  攀登冰川时,早点出发固然有好处,不过攀登者对于这种做法总是犹豫不决。他们希望赶在太阳把雪桥以及有雪崩可能的坡地晒垮之前顺利前行,可是太早动身又会让他们睡眠不足。登山队员得在天亮之前就带上头灯,调整冰爪,摸索着穿上安全带,忙得没时间去考虑攀越冰川时即将面对的状况。不过,通过训练,他们会知道如何在攀越一条漫长的冰川之前做好准备。

30793534



  结绳攀登

  在冰川上安全行进的第一条守则很简单:结绳攀登。无论你对冰川是否熟悉,是否相信自己能识别并且顺利通过所有的冰川裂缝,都得遵行这条守则。结绳攀登在万年雪线以上的高度的山区尤其重要,这个区域有许多冰川裂缝是被雪覆盖的。

  当你在一片貌似柔和雪地的冰川上行走时,你可能会觉得不系绳索也无妨,尤其是在你多次安然无恙地通过类似的路线之后。这是危险的做法。你系绳所花的时间和你在坐车时系紧安全带一样,在你跌入冰川裂缝时,绳索会大大增加你的生还机会。

  在低于雪线的区域,如果冰川裂缝稳定而易见,有些登山者会在穿越冰川时不结绳。不过这种不结绳做法,没有丰富的攀登冰川的经验的登山者最好不要采用。

  在光滑的冰地上,如雪季后期,结绳攀登就不安全,因为想要在坚硬的冰面上确保自己不跌落冰川裂缝几乎做不到,结绳攀登的结果往往整个队伍全部掉进冰川裂缝。无论何时,在决定是否使用结绳攀登时必须首先考虑环境。

  如果是穿越容易行进的冰川,最适合的结组人数是三人一组,原因是当其中一人跌落冰川裂缝时,另外两人足以制动。一个登山队至少要组建两组绳队,若一组发生意外,另一组可以伸出援手。有时,四人登山队也只组一队,这可能是因为其中一人不懂确保技术,或是队伍中只有一人有冰川裂缝的救难经验。

  使用绳索

  绳索是冰川行进的必备装备,在选用时必须遵守相关守则,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不留余绳冰川上处理绳索的第一守则是让绳索自然伸展,不要紧绷,也不要松得让绳索往下垂。同伴之间的绳索如果充分伸展,就可以防止跌入很深的冰川裂缝中。因为绳索一旦松垂,当一名队员跌进冰川裂缝,其他队员无法立刻阻止他滑落,跌下去的人会跌的更深,更容易撞到冰壁或被卡住。对负责制动的队友来说,多出来的绳索也会增加自己被拉下裂缝的可能性。

  当你抵达休息站或扎营地时,依然要时刻留心自己的安全。在你们还没有彻底探测过这个区域有没有冰川裂缝之前,你们的绳索务必要随时保持伸展状态,不可松垂。如果已经决定在冰川上扎营,就要拿出标志杆标示出安全的范围。无论在哪里休息或扎营,所有进出的队员都要有确保防护措施。

  绳索与冰川裂缝呈直角在冰川上行进时,要尽量让绳索和冰川裂缝之间保持直角。加入一个绳队和冰川裂缝以大约平行的方向前进,当有队员跌落冰川裂缝时,很可能会像钟摆一般摆荡很久。虽然绳索和冰川裂缝之间并非始终能够保持直角,不过若你时时提高警惕,将有助于选出最安全的行进路线。






  找出冰川裂缝

  安全穿越冰川的第一步,就是找出冰川裂缝,然后规划出安全地绕过这些裂缝的路径。在冰川上寻找路线,不但要靠规划,靠经验,有时还要靠运气。

  在出发之前,可以先研究冰川照片,然后再制定计划,因为某些冰川裂缝的样子和位置可以说是长久不变。还可以去找最新的报道,借助那些曾经到过该区域的人的经验。

  在快要出发之前,仔细查看冰川的周边情况,或许会发现一条身处其中就不容易发现的明显路线。最好能把观察的结果以文字或绘图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帮助你记住重大的冰川裂缝、地标、路线的位置。

  登山指南上的图片和鸟瞰图固然有用,不过当亲临实地时,你可能会十分惊讶的发现,看来像是小缝的裂缝其实是巨大的深沟,而巨大的冰川裂缝或许因为深藏以致根本无法从地图上看到。如果可能,不妨多规划几条路线。

  一旦身处冰川,一场永不间断的寻找冰川裂缝的游戏就开始了。看不见,不代表它不存在。在安排好营地后,可先让几位队员前去探测,在太阳未下山前规划好路线,这样做可以为第二天的找路工作节省许多时间。

  如果觉得某片区域非常可疑,想要探测有没有冰裂缝,雪中探测技术就派上用场了。如果探测之后找到了冰裂缝,要继续探测下去,以确定裂缝的精确位置。

  冰镐可以当探测工具。把柄尖平顺插入你站立位置前方约50厘米的地方,冰镐和斜坡一定要保持垂直。如果插入过程你一直感受到阻力,可以确定积雪的深度至少和冰镐的长度相当;如果阻力忽然降低,表面下面可能有一个坑洞。如果必须朝着坑洞的方向继续前进,就要用冰镐多插几次,以确定坑洞的大小。领头的队员应该把坑洞挖开,用标志杆标出来。

  能否准确的探测出冰川裂缝,取决于你的技巧和解读雪层变化的经验。如果探测的让你缺乏经验,在冰镐插进裂缝后,他们可能会觉得插进了较软的雪层。冰镐的长度也会影响探测结果的准确性。不妨使用更轻更细更长的滑雪杖来探测,较冰镐更容易插入雪层也可以插的更深。

  探测冰裂缝的关键

  观察雪面是否有下陷的地方,如果有表示覆盖在冰裂缝上的雪因地心引力下陷,这是被隐藏的冰裂缝的主要特征。下陷的雪地在光泽、质地上会有些肉眼可见的差别,在清晨和傍晚更明显。

  暴风雪之后要特别小心。新降的雪可能会把下陷的雪面填满,使之和附近的雪面无法区分。

  特别注意一些容易形成冰裂缝的地方,例如冰川转弯处与坡度升高的地方。

  经常观察路线两边,看看有没有裂口。如果有,表示冰裂缝已经延伸到路线底下。

  在一个区域找到一个冰裂缝,往往这个区域还有多条冰裂缝。

  穿越冰裂缝


30793672



  绕过冰川尽头

  有许多方法可以让登山者绕过冰裂缝。在这里,我们介绍的只是一般的技巧,在你身临其境时必须懂得变通。在冰川上寻找路径,意味着不仅要绕过那些看得见的冰裂缝,同时还要警惕防范那些被掩盖的、看不见的冰裂缝。即使穿越冰川的路线是精挑细选的,也经常会出现原路折返,另寻路线的情况,这的确让人沮丧,但为了确保安全,最好不要有任何抱怨。

  直接穿过冰川裂缝是所有登山者最不愿意接受的选择。由于冰裂缝的宽度在接近尽头时会变得越来越窄,因此最安全、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它的尽头处绕过去。必须绕个大圈,但比直接穿越裂缝安全多了。夏天落雪融化以后,冰川裂缝会比较容易识别,其他季节可能被落雪覆盖,必须在转角的远处小心探测,仔细观察,判断是否为冰裂缝的延伸,也可能是雪桥。

  借助雪桥

  如果无法绕过冰川尽头,退而求其次选择雪桥。冬季的深雪会在强风的吹袭下变得坚硬,有可能形成冰裂缝上的雪桥,直到夏天都不会消融。另外还有一种更为坚实的雪桥,其实就是连接两个冰裂缝的细长地峡。

  遇到雪桥时,踏上去前要先仔细从侧面观察。如果仍不确定是否可靠,可先让领头的队员走上去实地探测,第二个队员在一旁以确保姿势拉紧绳索,防止雪桥忽然断裂后掉入裂缝。等第一个队员通过后,其他的队员可在另一个队员拉紧绳索确保后,严格循着领队的脚步行进。

  雪桥的坚固程度主要受温度影响。寒冬季节或清晨时分,雪桥或许足以支撑一部卡车,而在午后积雪融化后,或许连自己的重量都支撑不住。每次通过雪桥必须提高警惕,也不能认为早上安全通过的下午也可以安全通过。

30793689




30793724



  跳过冰裂缝

  跳过冰裂缝的方法并不常用,除非你已经别无选择了,而且做好了确保,或许可以奋力一跃。

  在跳跃之前,要先做探测,找出冰裂缝真正的边缘。探测之前要让队友做好保护。如果需要助跑,先踏一下雪地可以站的更稳。然后穿好防寒衣服,戴好帽子手套,检查安全带、绳圈,并确认队友已经做好保护。要以滑落制动握法手持冰镐,以防踩滑时攀住冰裂缝边缘。然后纵身一跳。

  一旦一个队员抵达另一边,其他队员再跳就没那么危险了,对面的队员可以确保。



30793739


  爬下冰裂缝

  如果冰裂缝很浅,还有更安全的做法:直接爬下去,穿过底部,爬上另一边。这种方法仅适用于体力强健、训练有素、装备齐全的登山队伍,因为在有良好的确保防护之外,也准备好应付一些突发状况,例如当冰裂缝底部忽然陷落,使得队友悬在半空时,他们能马上展开援救。还要提醒一点,冰裂缝看似坚固的底部其实并不可靠。

  采用梯形队形

  如果队伍的行进必须和冰裂缝平行,不妨排成梯形队行进:队员走在前方队员的侧边或后面,就像梯子一样。如果冰川很稳固,虽然裂缝密布,但位置很容易看见,隐而不见的裂缝较少,这种梯形队形最安全。在队员们无法跟随领头队员的脚步只能以单一纵列穿过裂缝时,排成梯形队形是比较务实的做法。不过如果冰川上有隐藏的冰裂缝,就不适合以梯形队前进。

  冰川裂缝救援

  巨大的冰川裂缝极深,有一种动人心魄之美,却又让人不寒而栗。天气好的时候,冰川裂缝的四壁在高处阳光照射下,呈现出柔和的冰蓝光泽;裂缝里清冷而寂静,犹如教堂或墓穴一般,经历过的人认为,每位登山者一生中都该亲历一次。

30794061



  冰川裂缝救援技术是登山者必备的一项求生技能。它涵盖许多复杂的救援技术。前面我们了解了冰川的形成和冰川行进的一些基本原则,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下冰裂缝救援技术。

  在穿越隐藏的冰川裂缝时,会掉下去的极有可能是绳队中的第一个人。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你是三人绳队的中间那位队员,在一条坡度中等的冰川上行走,突然在你前方15米的队友跌入裂缝,你该怎么办?

30794063


  你要立刻帮他制动!马上以滑落制动的姿势卧倒(背对坠落拉力的方向),止住跌落队员的滑势,绳末尾的队员也要这样做。

  制动时采用侧身位(直接侧身或反侧身),同时镐尖垂直插入雪面,插入点在握冰镐头之手一侧肩部稍微靠上的位置为宜,身体绷紧,肩背弓起,以便于重量转压在镐头上来增大制动效率。双腿叉开以保持平衡,膝部抵压雪面,脚尖用力踩压雪面使自身平稳。制动好后还要调整姿势,一般一条腿来支撑身体重心,另一条腿曲膝向前,一只手握冰镐,另一只手准备做保护点,整个人很像百米准备起跑前的姿态。

  制动的效率取决于很多因素,如反应速度、身体姿势、制动方法等。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就是制动面的状况,如果遇到软雪或者碎冰,都会给制动带来许多困难。但通常即使制动住了,坠落者还会慢速继续下滑,所以要第一时间设置保护点,靠人自身的制动只是暂时的。



  一旦止住滑落,就得进行冰裂缝救援的关键步骤。要熟练掌握冰裂缝救援的技巧,不仅需要实地演练,而且每年都得练习加强。

  通常情况下,坠入冰裂缝造成的冲击力比攀岩或攀冰的冲坠要低,因为绳子与雪层之间的摩擦会吸收大部分的能量。对于坠落者而言,主要的危险在于撞击裂缝底或侧壁,被冰镐或冰爪划伤,以及冰爪挂住裂缝侧壁造成骨折。下面将会详细介绍救援成功的重要步骤,注意,必须是完全制止滑落后才开始。

  对于其他人而言,一旦制动成功,就应该立即按以下步骤展开救援。

  步骤一 设置安全的确保方式

  步骤二 和队友通话

  步骤三 设计营救计划。基本上有两个选择:

  自救——掉下去的队员利用SRT技术或其他上升技术攀着绳索往上爬。
  团队营救——登山队的成员利用某种拖吊方式,把队员拉上来

  步骤四 执行营救计划

  如果自救,其他队员必须视需要从旁协助掉落冰裂缝的队友。
  如果是团队营救,要把准备拖吊方式设置好,然后把队员拖上来。


  步骤一 设定一种安全的确保方式

  这个步骤的目标,是把身陷冰裂缝的队友固定住,并且让营救队员能够安全地和跌落的队员交流。

  设置第一个保护点

  设置第一个保护点是排在最后面的那位队员的工作。为了让最后的队员空出手来,三人小组中位居中间的登山者要一直保持滑落制动的姿势,以支撑掉下去的队友的重量。这通常做起来并不难,因为绳索和雪面的摩擦力可以省却大半的力气。

  等到确定中间队员一个人便可支撑遇险者的重量后,最后的队员就慢慢地从滑落制动姿势恢复为一般姿势。接着就开始设置保护点。当然,如果另一组绳队就在近旁且也受过训练,中间和最后的队员就可以双双维持滑落制动的姿势。让另一组队员来设置第一个保护点。

  单以冰镐直插入雪地里,并不是很好的保护点,要使确保牢固可靠,使用冰锥或雪锥。冰锥或雪锥是在雪地里迅速做好初步的保护点的很好选择。如果冰质好,两枚冰锥即足以作为保护站。冰锥必须足够坚实可靠,因为整个系统的安全都要保护站来维系。如果冰质不好甚至接触不到冰层,则需要花更多时间设置其他类型的保护站,如横埋冰镐保护点。如使用雪锥、冰镐的话,需要用“T”字型埋入雪中,再用扁带连接后使用。

30794149




  这个保护点要设置在中间队员下方的绳索上,距离他1.5至3米,面朝冰裂缝的裂口,和坠落者垂直保持20°左右。

  把绳索连接到保护点上

  已经设置好保护点的队员,可以用一个克氏抓结或法式抓结把保护点的丝扣锁连接到登山绳上。

  下一步是把抓结沿着绳索往冰裂缝方向推,直到抓结受力,可以承担重量为止。现在,依然保持滑落制动姿势的队友,可以把身上的背包连接到保护绳上(这位队友仍然要保持滑落制动的姿势,以防万一)。再仔细查看保护点是否牢固,而且绳结是否紧紧地系在登山绳上。

  一旦把重量转移到保护点上,就在登山绳上再打一个八字结或者双套结,其位置在抓结上方30厘米左右,接着把八字结锁入一个新的丝扣锁,挂在保护点上。锁定制动端,作为副保护。

  步骤二 和跌落的队友通话

  保护做好之后,下一步要确定跌落队员的具体状况。根据情况制定营救方案。

  其中一位队员可以由另一位队员用保护站做支撑,或者以自我确保的方式移动到冰裂缝裂边缘。后者比较好。自我确保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把自己的保护器扣在绳子的自由端上,然后一边控绳一边向裂缝边缘移动;另一种方法是在绳子的受力端上打一个抓结扣在安全带上,推着抓结接近裂缝边缘。

  在靠近边缘处时,要用冰镐探测雪面,把那些因冰裂缝而变弱的雪面找出来。注意要从坠落地点稍微偏一点的地方靠近裂缝边缘,以免破落的雪块或冰块砸伤跌落的队员。

  尽量和跌落的队友讲话,如果第一次没有回应,可能是风盖过了,要尝试第二第三次。如果仍然没有回应,救援人员可以利用垂降或确保技术把自己降低一点去帮助跌落的队员。

  反之,如果跌落的队员回答了,就开始问问题以掌握有关情况。他是不是被卡住了?有没有受伤?是不是需要更多的衣服?有没有掉装备?他是不是已经准备好了SRT上升系统?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信心,告诉他大家在上面想办法救他很顺利,不过需要他的协助才能决定如何执行营救。

  跌落的队员会告知他有没有能力做到自救——自己从冰裂缝一边爬上来或者用SRT技术攀升上来,或是需要上面的人拖吊。救援人员甚至可以选择将他再放低一点,让他走到一个斜面或是凸出的岩石上,这样无论是自救还是由旁人拖吊都可能容易一些。到冰裂缝边缘的救援人员对于冰裂缝上方下方的情况已经一清二楚,在决定营救方式时,他可以多提供一些意见。

  无论选用哪一种营救方法,冰裂缝的裂口边缘都必须放置一个垫座,以免绳索陷得更深。垫座也需要固定,以免掉落冰裂缝砸到同伴。

  团队营救

  不管采用什么救援方法都需要团队的协助,即使是跌落队员自救,在爬到裂缝口也还是需要其他让你协助。团队营救的拖吊方式中,滑轮可以用两把相同的丝扣锁代替,不过摩擦力会大的多,会使得加诸于保护站的拉力相对增加。

  直接拖拽和扔绳拖拽

  采用直接拖拽的措施的时候,就是让队员们拉着绳子用蛮力使劲拉。几个身强力壮的人沿着绳索排成一列,他们站定的位置要在第一个保护点和登山绳连接处(即抓结)上方。如此一来,如果拖拉的队员滑到或是休息,这个抓结会在争取的地方卡住绳子。在开始拉之前,要把作为备份保护的八字结从保护系统中解开。然后队员们开始用力,双手交替在绳索上拉或者一步步后退。

  其中一位救援人员需要看着绳结,以确保穿过绳结的绳索可以平顺地移动。同时也要留意保护站。如果人手足够可以再派一个人在裂缝口处和跌落人员通话。

  拉绳时,应该缓慢而有规律,尤其是当跌落人员接近裂缝口处时,如果用力过猛,绳子可能在裂缝口边缘陷入雪里,使跌落人员撞到冰壁受伤,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救援人员可以让遇险人员在拉绳索的同时,通过冰镐协助,攀爬翻过裂缝口。

  扔绳拖拽时,救援者向裂缝中扔下一段自由绳,将坠落者拖拽出来。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保护站上,救援者在另一端上拖拽。和绳子一起扔下的包括一把丝扣锁,坠落者将其扣在自己的安全带上。在使用这种拖拽方式时,在扔绳之前,救援者可以把裂缝边缘的雪唇拍实,放置绷紧的绳子陷入雪中。

  只要有可能,就尽量采用扔绳拖拽。相比直接拖拽,它有好几个优势。这些优势主要源于扔下去的这圈绳子。采用扔绳拖拽时,更便于在结组绳上打止滑结。对于双人结组,如果冰裂缝风险较高,一定要慎重考虑这一点。扔绳拖拽的另一个优点是,如果坠落者没受伤,他可以借助绳圈中的固定端吧自己往上拉,减少救援者的工作量。

  选择扔绳拖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能显著减少对保护站的拉力。比较两种拖拽方式,即使坠落者的体重和采用的滑轮结构完全一样,扔绳拖拽对保护点的拉力还是远小于直接拖拽。因为在直接拖拽中,绳子与雪唇的摩擦力被完全传递到了保护站上,扔绳中却不是这样。




 直接拖拽滑轮系统和扔绳拖拽滑轮系统

  从理论上讲,与不用滑轮相比,单滑轮系统可以让参与营救的人员的拉力增加两倍之多。最简单的裂缝救援系统需要最强的拖拽力量。用最基本的1:1单滑轮系统(直接拖拽)拉起一个人,需要四个或更多身强力壮的大汉一起,同时还要有人在裂缝边上观察坠落者。

  在无摩擦的理想环境中,使用三分之一滑轮系统,要拉起90千克重量,需要30千克拉力。在拖拽时,救援者承受了坠落者三分之一的重量,其余三分之二则被转移到保护站上。在五分之一系统中,救援者承受了五分之一体重,其余五分之四在保护站上。但我们的世界终归不是无摩擦世界,绳子必会产生摩擦,这是你需要克服的阻力。通常来说,在直接拖拽方式中,保护站受力可达到坠落者体重加背包的两倍。在扔绳拖拽方式中,保护站受力会减少四分之一。

  受摩擦力影响,如果绳子切入冰雪,一个中等强壮的登山者使用三分之一滑轮,可以拉起一个体重与自己相等的人,但会很吃力。五分之一甚至六分之一滑轮组能大幅减少拉力。如果有两个救援者,通常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系统就非常合适。

  无论采取哪种拖拽方法,都要想好如何帮坠落队员通过雪唇,最好的解决办法分为三步:首先,用绳圈在裂缝边缘做成一条绳梯,要想清楚如何固定绳子;其次,很可能需要把绳子切出的雪槽挖宽(不要使用锋利工具);最后,当坠落者被拖拽裂缝口处时,他应当把自己推离开冰墙,把绳子从雪槽中拉出来,救援人员要帮他一把。并要不时留意观察。防止坠落者被卡在雪唇上或被锋利的冰镐所伤。要注意3:1滑轮系统上升时要注意力度拿捏,如果不小心,坠落者很可能会被猛然拉到裂缝口而造成受伤。

  无论选用哪一种营救方法,冰裂缝的裂口边缘都必须放置一个垫座,以免绳索陷得更深。如果绳索陷进冰里,那么大家由裂口处将队员拉起来时,就会花很多时间和力气,而且跌落的队友自己攀爬时也会感觉不安。要让边缘处准备妥当需要挖掘(不要使用锋利的工具清理挖掘,受力后的绳子受到擦伤后果是致命的!)。

  用来当垫座的东西,可以是冰镐的握柄、滑雪板、防潮垫,甚至是一个背包,把这些东西塞到救援绳下,尽可能靠近冰裂缝的边缘,垫座也要固定起来,否则很容易落到冰裂缝中,砸到下面的队友。

  单向滑轮

  在建立滑轮系统之前,需要了解一个概念,单向滑轮。如其名字一样,单向滑轮控制绳子只能朝一个方向通过。单向滑轮可以是抓结、Tibloc、Ropeman、拖吊结、自锁保护器,或者其他装备。每种装备都有特有性质,在不同情况下据此选择最合适的装备。


30794540




  抓结

  在各种情况中,普鲁士抓结几乎总是可用的。它的主要优点是适用面广,几乎任何时候都不会缺做抓结的原料(一小段6至7毫米的辅绳)。另一个优点是,它不会向滑轮系统中引入额外的摩擦力。借助抓结,你可以轻松从拖拽转换到下放。在使用其他装备时做到这一点很难。

  抓结的一大缺点是,如果不经常监视,很容易松弛或卡在主锁上,如果抓结被压在雪中,在受力时它不一定能立马抓住绳子。每次拖拽者松绳时,都要有人把抓结顺着绳子往下捋,以确保能抓住,抓结还可能跟着绳子一起上移,最后卡在主锁中,或者穿过主锁到了了另一边。

  克式抓结和普式抓结类似,都有以上优缺点。如果你手边没有辅绳,只剩下扁带,那么用克式抓结更好。克式抓结更不容易放松,因此只要有合适的辅绳,最好用普鲁士抓结。

  法式抓结比起以上两个抓结,有受力后容易解开的优点,所以也比较常用。

30794553







  Tibloc

  Tibloc是Petzl出产的袖珍上升器。尽管Tibloc也需要时刻关注,但当你打算放手时,它比抓结更有可能抓牢绳子。而且对整个滑轮系统,Tibloc并不产生额外摩擦力。

  Tibloc的最大缺点是,除了裂缝救援和自救外,几乎没有别的用武之地。而且,在使用Tibloc时,如果想从拖拽转换到下放,非常困难。

30794617

30794618




  拖吊结

  把绳子在两把主锁间按特定方式缠绕,就做成了拖吊结。与Tibloc一样,拖吊结比抓结更可靠(在重新受力时不容易滑脱)。与Tibloc不同的是,它并不需要专门的装备,也不需要特别照料。但是拖吊结有几个缺点。

  首先,如果绳子被拉的很紧,拖吊结将造成非常大的摩擦力。所以,在使用拖吊结时,应保证绳子上的拉力已经被分散过了。这种情况包括所有的拖绳拖拽系统,以及五分之一的直接拖拽系统。但对于三分之一和六分之一的直接拖拽系统,这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其次,在其他场景中登山者很少用到拖吊结,所以很容易打错。这个结需要一些练习,才能打消疑虑和不确定性。最后,被拽紧的拖吊结时没有办法松开的,所以从拖拽向下放的转换非常复杂。

  在打拖吊结时,把绳子按下图所示穿过两把主锁即可。先将绳子穿过到不受力一侧,然后将其绕过受力侧的主锁。这两把锁必须大小和形状都相同(变D型锁最佳)。

30794628




  自锁保护器

  一个可自锁的板状保护器,可能是最简单易用的单向滑轮。保护器可用于打保护盒下降,几乎在任意一次登山活动中,你都会带上它。但是,同拖吊结一样,在受力时自锁保护器会显著增加系统中的摩擦。所以它的应用场合受限,仅适用于扔绳拖拽和五分之一直接拖拽中。它也存在受力后难以松脱的缺点,从拖拽转换至下放非常复杂。

30794650




  扔绳拖拽,二分之一滑轮系统

  这种拖拽系统非常简单,适于有三个或以上拖拽者,有时候两人也可能足够。这一系统中需要把一个“动滑轮”(一把丝扣锁即可)穿过绳圈向下扔给坠落者,让他扣在安全带上,绳圈的一端直接连在保护站上,另一端用于拖拽。拖拽端可以穿过一个单向滑轮,滑轮固定在保护站上,以给拖拽者可以休息的时间。对于特别短的拖拽距离,这一步可以省略。


  扔绳拖拽,六分之一滑轮系统

  如果只有一个救援者,这是最佳方案。第一个是建立一个二分之一扔绳拖拽系统;然后将其升级为六分之一系统,并加入单向滑轮,这一步相当简单。在这种方案中,单向滑轮很有必要,为了进行连续拖拽,救援者必须能够松开手,以重置拖拽点。从设置好保护站固定好坠落者为开始,以下为建立该系统的步骤:

  (1) 往绳圈中扣入一把主锁,绳圈的一段固定在保护站上,另一端是自由的,但需要系在救援者的安全带上,以防止失手丢落绳头和主锁。

  (2) 扔下绳圈到坠落的同伴旁边,知道你的同伴正确地把主锁扣入安全带保护环上,并把锁门拧上。同时要检查两股绳子没有扭在一起。

  (3) 在绳子的固定端(连接保护站那端)上,离裂缝边缘3米到5米的位置,用双八字结打出一个小绳环。将是你建立滑轮系统的地方。从本质上说,这个绳环是保护站的延伸,相当于在更靠近裂缝的地方,做出一个新的主保护点。
30794690



  (4) 将绳子的自由端向上穿过这个新的主保护点,并引入单向滑轮。

  (5) 在自由端上打一个抓结,在安全前提下里裂缝越近越好。这将是你的拖拽点。把从单向滑轮中穿出的绳子扣入与抓结相连的锁中,这是你的滑轮拖拽系统就做好了。
30794691





  直接拖拽,三分之一滑轮系统

  这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拖拽系统,也被称为Z字形滑轮系统。如果只有一个人拖拽,无疑会过于吃力,两三个救援者却可以高效地运转起来。建造步骤如下:

  (1) 在保护站上,如果你曾经系有八字或双套结做副保,将其解开。扣上一把锁作为滑轮,将绳子从从穿过。

  (2) 该系统同样需要一单向滑轮,以防止下滑。原有的抓结可以起到单向滑轮的作用,当然,你也可以使用别的装备,例如Tibloc、拖吊结,或自锁保护器等。

  (3) 同扔绳拖拽六分之一滑轮系统一样,在安全前提下,在绳子上离裂缝尽可能近的位置打上一个抓结。扣入主锁,将绳子的自由端从锁中穿过。在拖拽过程中,当你停下来调整抓结位置时,单向滑轮可以将绳子固定住。

30794714



  提高三分之一滑轮组的效率

  有多种方式可以提高三分之一滑轮系统的拖拽效率。通常可以引入一个二分之一滑轮,使其变成六分之一滑轮系统。但是,与其这样,我们更倾向于五分之一滑轮系统,有几个原因:

  首先,在五分之一系统中,需要不时进行重置的抓结只有一个,所以拖拽起来速度更快。

  第二,五分之一系统反而效率更高。系统越复杂,摩擦力的影响就越大。五分之一滑轮组的摩擦力明显小于六分之一系统。

  最后,在五分之一系统中,处于单向滑轮中的那段绳子,受力大小只有六分之一系统中的一半。这扩展了可以用于单向滑轮的器材范围,因为对于这些器材,在绳子受力太大时摩擦力将显著增加。如能减少这段绳子的受力,那也将显著减少摩擦力。例如,拖吊结和自锁保护器都是非常有效的单向滑轮,但摩擦系数非常高。减少这些器材的受力,将减少很多由摩擦力带来的问题。

 直接拖拽,五分之一滑轮系统

  这个系统的设置步骤和其他系统有所不同。设置步骤:

  (1) 同三分之一滑轮组一样,在绳子上靠近裂缝的位置系上抓结作为拖拽点。但是不要将拖拽用的结组绳穿过抓结。穿过抓结的,实际上是另一根一端系在保护站上的绳子。你可以用结组绳的一段,也可以另取一根长绳套,甚至,也可以用一条长扁带。任何一根绳子都可以,只要其长度在2米以上。为方便起见,我们将这段绳子叫做长绳套二号。

  (2) 将长绳套二号一端扣入保护站,另一端穿过拖拽抓结。

30794734



  (3) 将原来作为副保的绳结解开,在保护站扣入一把锁作为滑轮,将结组绳穿过。穿过去的这段结组绳将作为拖拽端。把滑轮改造成单向滑轮,然后解开最开始提供保护的长绳套一号。或者留着长绳套一号,让其继续发挥单向制动的作用。

  (4) 在长绳套二号的另一端扣入一把锁,把绳子的拖拽端从中穿过,从锁中穿出的绳子就是你的拖拽点。

  (5) 开始拖拽,时刻重设滑轮和抓结位置,不时地检查拖拽进度和同伴的位置。
30794737




  特殊情况救援

  任何一个小小的事件都可能是冰裂缝救援变得复杂,下面介绍一些特殊情况。

  绳队中间队员掉入裂缝

  如果三人绳队中间的队员掉入冰裂缝,尤其附件还没有其他绳队可以帮忙设置固定点的时候是很窘迫的情况。绳队首位的两人被冰裂缝分隔在两边,并且都做出滑落制动的姿势,如何才能摆脱困境?

  首先,冰上的两人需要决定谁去救掉入裂缝的队友。通常,在两个都保持制动姿势的队员中,会有一人承受比较大重量,此时,负重较少的队员比较合适去设置固定点。而这一过程中,负重较多的队员要一直保持制动姿势以支撑跌落队员。

  等到固定点设置好后,另一边保持制动姿势的队员可以慢慢把坠落队员的重量转移到固定点上。

  如果实施救援的队员需要协助,那么刚从制动姿势解除的队员必须要保证自己安全才能移动到另一边帮忙。如果绳索够长,可以用它来给制动放队员做安全保护,一般结组队单独行动时,会准备一条30米左右的绳子以防不测,此时可以给制动方保护。如果既没有绳子有没有任何线路可以到达冰裂缝对面,滑落制动队员就会被控在原地,此时只能设置一个固定点,然后原地等待救援。

  现在,比较现实可行的计划就是掉入裂缝的队员实施自救,拉着SRT系统上升,从实施救援措施的队员一方爬上来。如果自救方式不行,就需要设置3:1滑轮系统或者6:1滑轮系统,耗时会比较长,极具挑战性,要安装许多设备,救援者还要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如果四人绳队的中间队员掉入冰裂缝,救助起来就简单些,由冰上两人方实施救援,一人的那方保持制动。实施以上介绍步骤救援即可。




  两人结组

  穿越冰川时,两人结组存在极大风险,两位队员都必须知道并能熟练使用各种救援技巧。如果一人掉入裂缝,另一人首先要以滑落制动姿势止住队友滑落,然后想法设置固定点。必要的话,还需要一人拖拽系统救助队友。可见,每人至少要携带两套雪地或冰地防护装备,外加设置拖吊系统的装备(滑轮、主锁、扁带等),才能应付这种突发状况,而且,这些装备必须都挂在安全带环上,以保证随手可得。

  两人绳队结绳时,可考虑采用打结处理结组绳。在两位队员之间的绳索上,每隔1.5米绑一个单结,(使多余的绳子形成一个小绳圈),第一个绳结距离攀登者大约3米。如果发生跌落,绳结会卡在裂缝口,可以帮助制动。较为容易地帮助设置固定点。

  救援时,需要把绳结解开,万一无法解开绳结,就必须以该绳索不受力的一段设置2:1滑轮系统或是使用另一条绳子。

30794819


30794827

  两人结组时救援步骤:

  (1) 一旦止住冲坠,双脚做好制动姿势,在头肩附近挖出一个T型雪槽,雪槽要足够长、足够深,以将雪锥或冰镐完全埋入。挖出另一条垂直的雪槽,指向受力方向,以系上扁带。

  (2) 在雪锥或冰镐中点系上扁带,将其埋入雪槽,将雪槽填满压实。在扁带末端,扣上可使用半扣的主锁。

  (3) 如果你没有提前在结组绳上系上长绳套,那现在就有必要系了。把长绳套用抓结系在结组绳上靠安全带的位置,尽量把所有绳子整理清楚。

  (4) 把长绳套的另一端系在锚点主锁中,使用易解除的收尾半扣结。尽管收尾半扣结有很多优点,但并非不可替代。如果你确实不会打,把绳套扣入锁中,拉紧并打上限位结即可。真正不能替代的,是牢固地把绳套固定在主锁上。

  (5) 一旦你打好收尾半扣,小心地从保护位置后退,逐渐把重量转移到保护站上。注意观察保护站和抓结在受力时是否有移动。然后动作大一点,把剩余重量一下子迅速转移到保护站上,以测试其牢固程度。如果一切安好,就可以自由移动了,然后把结组绳从安全带上解开。

  (6) 用八字结或双套结把绳子扣入保护站,作为抓结副保。可以把绳子扣入抓结所在锁中,也可以另加一把锁,如果你有很多个的话。

  (7) 把原来收好的结组绳展开,另取一个抓结系在绳子的自由端上,靠近刚刚系上的副保,用一把主锁吧抓结扣在安全带保护环上。在你 进行救援操作时,抓结将作为你的保护。

  (8) 如果你没有把自己系在结组绳末端,现在系上。

  (9) 如果有必要,在原有保护站上设置副保。可以在原锚点的后方靠侧面位置,另设一个T型锚点。不要离得太远,因为你需要将其连接到系着收尾半扣结的主锁上,尽可能地均衡两个保护站。

  然后,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坠落队员昏迷

  如果坠落队员失去意识,一位救援人员需要攀升垂降或是以确保方式下降到冰裂缝中,扶正坠落者的姿势,实行紧急救护,此时使用任何一种滑轮拖吊方式,为帮助坠落队员翻过裂缝口,必须有一位救援人员在裂缝边缘进行协助,注意监视昏迷队员,不要让他再次受伤。

  多位队员坠落

  如果不只一名队员掉入冰裂缝,首先需要了解坠落队员的情况,制定最合适的救援方案,在决定救援的先后顺序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因为救援顺序会受到装备的限制。这意味着有的队员会在冰裂缝中等待较长时间,必须为他们提供御寒衣物,并且随时让他们知道救援的进展。

  救援地带狭窄

  如果营救人员被卡在两个冰裂缝中间,救援现场非常狭窄,那就考虑在其他地方救援,也就是说,设法转移到冰裂缝的外侧展开救援。

  还有一个办法是,借助3:1滑轮系统改变拉力方向:在固定点上挂上第三个滑轮,再把拖吊绳索穿在这个滑轮上,如此,救援人员就可以沿着冰裂缝方向拖吊坠落队员。

  绳索陷入裂缝边缘

  用绳子拖吊跌落队员时,一旦绳子陷入裂缝边缘,速度就会骤然降低。救援者必须马上想出另外方法。例如换一条新绳子,把队友拉上来。遇险的队员把SRT或其他上升系统从卡住的绳子上转移到新绳上,救援人员利用新的绳子把遇险者拖上来,或者遇险者重量转移到新绳上后,救援人员就可以把卡在裂口处的绳索取下来了。

  冰裂缝的边缘要小心衬垫,否则新的绳子也会卡住。

  有顶的冰川裂缝

  如果冰裂缝底下悬空,裂口小,坠落的队员就会悬在空中,不能碰到冰壁,也就找不到支撑点,而且在这种情况下,登山绳也更容易被卡在裂缝口的冰中。救援人员施救时,必须对裂缝口周围不稳定的区域保持警惕,要防止松动的雪块和冰块掉下去砸伤裂缝中的队友。特别是,救援人员不得不用雪铲或冰镐扩大裂口时,更应尽量避免敲落冰块击中裂缝中的队友。

  施救前,要充分了解地形,做好万全准备,可以降低救援风险,避免其他可能出现的问题。


  冰川行走和裂缝救援注意事项

  在裂缝区行进时一定要对地形警觉,因为在硬雪、碎冰或者陡坡上制动的难度很大;

  提前备好装备,每个结组同伴都应有一套完整的救援装备;

  背包里一定要有充足的食物、水、保暖衣物,哪怕天气很热,一旦坠入裂缝这些都是救命稻草;

  保护站的建立至关重要,哪怕多花些时间,也不能敷衍,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第一时间与同伴取得沟通,并给予鼓励、关心;

  对裂缝边缘的处理一定要仔细,切忌盲目草率,因为绳子在这里的磨损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

  无论是坠落者还是保护者,重重的背包也许是你最头疼的,记住背包一定要在所有衣服、装备的最外面,随时可以取下;

  无论发生什么,都不要惊慌失措,一个好的攀登者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同伴坠入裂缝时,要动脑子仔细观察周边地形,能自救或自行出来是最佳选择,因为越复杂的操作隐患越多;

  救援系统一定要提前练习!刚开始在冰川上的模拟练习中,一定要有绳索做副保护;双方尽量不要背包、不戴冰爪、坠落者同时不带冰镐,因为这样才能保障安全,避免不必要的受伤。自救技术则可以在岩壁上、树上等练习。



  基本装备

  绳子:一条长50米,直径8毫米到9毫米的绳子足以用来设置扔绳拖拽救援系统。

  冰镐:用于攀登,又可在救援时设置T型锚点

  雪地保护器材:通常情况下,冰镐设置雪地锚点已经足够。如果裂缝特别复杂,有时需要带上专门的雪地保护器材,通常是60厘米长的雪锥。如果在T型之外需要别的副保,可以把背包或别的东西埋进雪里。

  冰锥:每人一个至两个

  短扁带套:每人两个,有多种用途,从设置保护站到打抓结。

  长扁带套:每人一个

  长绳套:绳套长5米,主要有两个用途——对于救援者,方便吧坠落者体重从自己身上转移到保护站上;对于坠落者,可以用来制作上升系统的脚环。

  主锁:一共四个

  小锁:一共三个

  抓结:6毫米辅绳做成30厘米绳套,用于抓结上升,或者组建拖拽系统

  可选装备:有时候,带上一点奢侈的专用装备也未尝不可。这可能包括迷你上升器,如Wild Country的Ropeman,或者自锁保护器。或者多带一根雪锥。所有这些都可以用其他装备代替,但带上会让救援更轻松。

  以上装备只是指导性原则,只有经过练习,才能知道需要做什么,怎样去做,会用到哪些装备。制定一个救援计划,然后挑选出需要的装备。根据你在练习中积累的经验,仔细考虑你将带上山的每一件装备,尽可能挑剔一些。

  无限风光在险峰,若想站在山顶鸟瞰盛景,登山者必须做好安全通过冰川裂缝以及冰裂缝救援的准备。最好的办法是避免掉入冰川裂缝。不过雪山攀登防不胜防,因此任何冰川攀登者必须熟悉冰川营救技巧,做到有备无患,当意外发生时才能顺利脱离险境。


----------------------------------------------------------------------------------------------------------
以上文字参考自:《登山圣经》、《登山进阶》和《国际登山技术手册》
发布于 2018-11-03 19:12:08

更多求有关 冰川、冰川行进和冰川裂缝救援的相关知识汇总!相关问题

问题:求有关 冰川、冰川行进和冰川裂缝救援的相关知识汇总!

回答:我的MOUNTRAIL TORRE 是1200买的。看来是价格高了。 详情 >

问题:自驾甘肃七一冰川,深山遇困,后得到救援的经验总结(附七一冰川等高地图)

回答:装备穿、带、用是一种玩法!用来亮骚,用来满足一下也是可以地!玩法不不同,各得所乐。 详情 >

问题:求问:在没带梯子的时候登山家们是怎么通过孔布冰川的?

回答:回复 没教养的牛 的帖子黑冰算国内的,一开始也是朋友买了一个回来,看了看做工,够用心! 所以决定进一些,我淘宝店里就有卖。 详情 >

问题:昆仑主峰公格尔峰和天山主峰托木尔峰到底哪座难度更大,和珠峰比呢?纯属理论交流!~

回答:个案而已,scarpa算好的了,lowa在坛子里被骂的更惨... 详情 >

问题:知道藏队攀登伽峰的情况吗?

回答:不知道为啥 打 不开 呵呵不过LZ要经受的起打击 这里的人对探路者非常不友好 不过 自己喜欢就好 管他呢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