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迦巴瓦峰近年来有没有登山队再次攀登?
风中的雨:1992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登顶的是主峰吗?有谁知道啊!!!!! 发布于 2018-08-30 06:10:34
WF-AMA:朋友,如果你不想被KO了,就不要挑战藏族民众的信仰了,会死的好惨! 发布于 2018-08-29 21:14:33
windangel:难度大,
藏区认为是神山,如果有人冒犯,天神就会降罪于当地百姓,
我记得没报道的好像有个法国人被当地人KO,
现在就更别想了. 发布于 2018-08-29 08:31:59
高兴就好: 1# 绝对零度1
我查了资料,一共三次攀登,一次成功:84年中国首次未成功,91中日还未成功,92年10月30日中日联合登顶成功。 落差太大-5000多米,攀登难度极大可能是主要原因 发布于 2018-08-28 10:13:24
rasa:南迦巴瓦峰地处多重地质构造的叠合部位,由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地质的构造复杂板块构造运动强烈,造成南峰地区山壁耸立、地震、雪崩不断,攀登难度极大。
喜马拉雅东端-南迦巴瓦构造结的构造格架总体呈现由叠置构造岩片构成的复式背形构造.自NW到SE由比鲁构造岩片、直白构造岩片、南派乡构造岩片和多雄拉变质穹隆组成,它们之间的界限分别是直白-丹娘-南伊沟韧性拆离断裂、直白-丹娘韧性逆冲断裂和多雄拉韧性逆冲断裂.由高压麻粒岩相组成的直白构造岩片被直白-丹娘-南伊沟韧性拆离断裂和直白-丹娘韧性逆冲断裂所夹持,为挤出构造岩片.根据印度斯-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缝合带西侧和北侧的变形特征及石英组构运动学的EBSD测量结果,表明大拐弯缝合带存在各段的差异,并具有逐渐演化的特征.大拐弯缝合带的北端为拉月-迫隆乡韧性逆冲剪切带;西段为鲁朗-拉月左行走滑剪切带,西南段为嘎马-米林左行伸展转换剪切带,指示南迦巴瓦变质体相对拉萨地体的运动转为水平走滑运动.根据大拐弯缝合带东侧右行走滑和西侧左行走滑特征,推测在印度-亚洲碰撞之后,南迦巴瓦变质体受制于这两条走滑断裂,而相对喜马拉雅地体向北推移,并深深插入拉萨地体之下,形成东构造结.由于南迦巴瓦变质体的强烈上隆,其上部原存的特提斯喜马拉雅的古生代-中生代盖层沉积被俯冲和被剥蚀贻尽.南迦巴瓦变质体中直白组高压麻粒岩相中石榴石辉石岩形成的温压条件(T=800~900℃,P=2.6~2.8GPa)表明,岩石经历了相当于80km~100km深度的峰期榴辉岩变质作用的条件,印度板片深俯冲于拉萨地体之下又折返挤出到由派乡组和多雄拉组角闪岩相(混合岩化)组成的南迦巴瓦变质基底之中.
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西两端分别有一个构造急剧转向的地区--构造结,这里是探讨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演化的重要场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对比显示这2个构造结有:(1)相似的地貌景观;(2)相似的地质特征和演化历史,即都缺失喜马拉雅沉积岩 (寒武纪-第三纪);(3)结晶岩系中都有高压变质岩,且在10 Ma以来均发生过深熔与混合岩化作用;(4)25 Ma以来,特别是10 Ma以来两地都经历了快速剥露和隆升作用;(5)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的碰撞时间接近,分别为75 Ma和65 Ma,均早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其他地区.这些相似性表明:伸展拆离和以河流作用为主的地表过程是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西构造结快速剥露的主导因素;因强烈剥露减压所致的地壳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岩浆向地表减压处的流动在构造结的演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发布于 2018-08-28 09:06:48
更多南迦巴瓦峰近年来有没有登山队再次攀登?相关问题
问题:南迦巴瓦峰近年来有没有登山队再次攀登?
回答:宝矿力水特,前两天刚刚听说这个玩意,以前一直和红牛,确实有效!进雨崩的时候,第一天连续拔高,三罐红牛搞定! 详情 >
问题:14座8000米以上山峰攀登旅程到底有多难?
回答:这双鞋可能:1、鞋面与鞋底的粘胶有问题2、鞋底的减震层偷工减料,本来PU的减震材料,但看图,里面是空的,可能就是直接用塑料做成空心的来做减震层。3、有可能楼主踩了某些腐蚀性的东西把鞋的胶粘部位腐蚀了。无论啥原因吧,这在登山鞋中都是不应该出现的。... 详情 >
问题:珠峰上的生与死:救还是不救?
回答:没用过。不过我用deuter的包包。还满可以的。www.82624.com 这里有打折的 详情 >
问题:世界第十五高峰格重康峰难度如何?
回答:不如晒帐篷用在什么最艰苦的环境下吧。 详情 >
问题:旗云呈辫状并向上,风5-6级,这样的情况可以出发去登顶珠峰吗?
回答:土豪楼主的帐篷抗过几级风?压过多大的雪?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