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学习户外意外伤害防范知识
梦想¥天堂: 户外随处可能会发生意外,我们常常可以碰见一些因意外而无法继续前进下去的例子。因此我们学会一些户外出游常见的应急处理常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1、扭伤。扭伤常发生在踝部、腰部、颈部及手腕等处。扭伤的一般处理原则是让患者安定情绪,固定受伤部位,用冷湿布敷盖患处。颈部、腰扭伤者在搬运时不可移动患部。扭伤常伴有关节脱臼或骨折,无论轻重,不要马上洗澡、按摩,必须立即送到医院治疗。另外,如果是脚踝扭伤,除立即冷敷外,还要用宽布条或布兜来固定;如果要继续走路的话,不要脱掉鞋,若脚肿穿不上鞋,可用脚踩穿着鞋固定好,到附近医院骨科就诊。
2、小腿抽筋。小腿抽筋在医学上被称为腓肠肌痉挛,是因为腿肚的腓肠肌痉挛而引起腿部抽筋,并伴有剧痛,令人暂时不能动弹。若是发生在游泳时,是很危险的。旅行时,由于比平时走路多(尤其是登山旅行),腓肠肌过度疲劳,小腿抽筋也是常有的事。治疗小腿抽筋的方法较多,也简单易行,都是以放松局部肌肉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3、谨慎小心对付意外伤害。出游到景点或景区,孩子在新环境极易兴奋,手舞足蹈的他们常常出现跌倒、扭伤等意外,家长如果发现孩子身上出现淤青红肿,应及时热敷或冰敷,有些小伤虽不严重,但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后果,尤其是一些年幼的孩子,玩得起劲时即使受伤也会不吭声。因此孩子在游玩时,家长一定要在旁照看,切莫粗心大意,自玩自的,要特别注意避免让孩子跌倒、溺水、误食等。而家长为孩子购买一定的意外伤害保险也是非常值得推荐的。
户外的意义就在于感受自然的美好,与户外中的人多多交流,体验生命的热忱。为了能够让这份美好继续下去,了解上述的这些常见意外的护理常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常常出门远行的朋友也可以为您的朋友以及家人学会一两招,在他们不便之时伸出援手,这也是户外中最有意义的事吧。 发布于 2018-11-19 16:17:26
nh588:1)暴雨
a.行进中遇到暴雨,应根据行进的路段、雨势的大小以及队员的身体状况迅速决定继续行进或避雨。继续行进时,应更加注意辨别方向,必要时使用安全绳,确保进行安全;避雨时,应注意保暖,防雷击,防山洪。
b.露营时遇到暴雨,应根据周围地形和雨势大小决定是否转移营地。同时对帐篷进行加固,挖好排水沟,并安排轮流外出值班;同时将多余物品整理好收入背包中,准备随时撤离,一旦发现山洪暴发、泥石流等危险存在,马上撤离帐篷。
2)山洪
a.除非是有准备的溯溪活动,否则不要沿溪涧河道远足;
b.夏天雨季或暴雨后切勿涉足溪涧
c. 在峡谷溪谷中,开始下雨时应迅速离开河道,往两岸高地走,不要逗留在河道休息。尽量避开最易聚水的长沟或河床以下的平坦延伸地带
d.发现流水湍急,混浊及夹杂沙泥腐烂树木的时候,是山洪暴发之先兆。
e.山洪来临后,应先选择高大的树顶作为避难所,必要时应弃装向高处转移。
f.如果不幸掉进湍急的河水里,应拼命抓住自己的背包(背包可充当救生圈),或者抓住随山洪冲来的大树木,或抓紧岸边的石块,树干或藤蔓,设法爬回岸边或等候同伴救援。
3)雷电
a.如果天气预报有雷暴雨,不要在狭窄的山谷或溪谷、以及高而空旷的地区活动。
b.在野外遇到雷电时,应将身上的一切金属物拿下放在背包中,穿上雨衣以避免淋湿,切勿打手机,避免走进被淋湿或已经有水的地方。
c.较好的防护场所就是洞穴、沟渠、峡谷或高大树丛下面的林间空地。如果是在海岸线,可躲在有许多小石头的地方半蹲下来。如果有大石头,可躲在与大石同高的距离内,但勿贴着大石头。如果是在空旷的山谷或者草原上,只能找低洼地蹲下来,要尽量采取低姿势,双脚并拢,手放膝盖上,身向前屈,不要躺下。
4)中暑
a.合理安排活动时间,避免在酷热高温下进行长时间活动。
b.穿着能散热的合适衣服,行进时可用水把帽子浸湿,进行适当头部降温,在阴凉的地方行走时,及时把帽子去掉进行散热。
c.注意行走节奏,避免过度疲劳。及时补充水分、盐份、电解质。
d.选择通风阴凉的休息点,休息的时候要卸下背包,取下帽子,解开衣袖和领口纽扣,挽高袖子、裤子,加快散热。
e.中暑的先兆阶段表现为头晕、头痛、口渴、多汗、恶心、四肢无力、脉搏加快。轻度中暑则为注意力不集中、意识迷糊、动作不协调、体温可达38度以上、面色潮红、大量出汗,如不加以控制会转为重度中暑危及生命。
f.如发现中暑现象,须将患者迅速脱离高温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解开衣物散热、多次喝水或电解质饮料。把患者的双脚抬高,在头部适当位置涂抹清凉油或风油精,口服人丹、十滴水或藿香正气水等防暑药品。患者清醒后,视恢复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行程,或由专人陪同,及时送往医院。
5)缺水a.应少量多次补充水分,每次100毫升为宜。饮水过多,大量水分进入血液中,使血量增加,增加了心脏的负担,人体的渗透压降低,影响水代谢,使水分吸收速度变慢,再者,喝多排多,使得大量盐分流失,破坏血液中盐平衡,很容易增加身体的疲劳感,引起肌肉痉挛。
b.补充了盐、葡萄糖和维生素,使体内水盐代谢平衡。每1000毫升的凉开水中,加入食盐4克,葡萄糖100克和橙汁150毫升。
c.剧烈运动中或后,不宜大喝冷饮,使肠胃血管受到冰冷刺激,引起血管突然收缩,使胃部痉挛,胃痛,长期如此,会导致慢性胃病;再者,剧烈运动时,咽喉毛细血管出于扩张状态,突然受凉刺激,容易引起喉部发炎、咳嗽症状。
6)失温
a.避免身体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进行户外运动时注意避风、避雨,合理着装并备有御寒衣物,根据情况及时增减或更换衣物。
b.失温的症状主要为:感觉寒冷、四肢冰冷、持续发抖、面色苍白。如继续发展则表现为记忆减退、语言不清、反映迟钝、肌肉不受控制。严重的失温会导致失去理智或性情大变、脉搏减缓,最后失去意识。
c.如发现失温现象,应保持体力,停止活动或者紧急扎营。脱离低温环境,及时脱下寒湿衣物,更换保暖衣物。让患者保持清醒,不断进食高热量食物。切勿喝酒或按摩四肢。必要时往睡袋里放热水瓶或者利用施救者体温传导协助患者重获体温。
7)出血
a. 指压止血:根据动脉的走向,在出血伤口的近心端,用手指压住动脉,可临时止血,多用于头、颈、四肢动脉出血。
b.加压包扎止血:用消毒纱布或干净的毛巾、布块折成比伤口稍大的垫,盖住伤口,再用绷带或布带扎紧。但疑有骨折或伤口有异物时不宜用此法。
c.止血带止血:用橡皮或布条缠绕扎紧伤口近心端肌肉多的部位,其松紧以摸不到远端动脉搏动或伤口稍微滴血为宜,过松无止血作用,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损害神经,造成肢体坏死。上止血带时不要直接扎在皮肤上,要用毛巾、布块作垫。上臂和大腿都应绷在上1/3的部位。上臂的中1/3禁止上止血带,以免压迫神经而引起上肢麻痹。要在明显部位标明上止血带的时间,每隔一小时放松l-3分钟,改为指压止血。寒冷季节时应每隔30min放松一次。结扎部位超过2h者,应更换比原来较高位置结扎。此法适用于不能用加压止血的四肢大动脉出血。
8)扭伤
a.手指扭伤:立即停止运动。首先是冷敷,最好用冰,可用水代替。将手指泡在水中冷敷15分钟左右,然后用冷湿布包敷。再用胶布把手指固定在伸指位置。
b.足踝扭伤:扭伤后不可使劲揉搓、热敷、强迫活动。受伤早期宜冷敷,以减少局部血肿;在出血停止以后再热敷,可加速消散伤处周围的瘀血。一般而言,受伤24小时后可热敷、局部按摩、外用跌打酒药,然后将患肢提高,可促使伤肢血液回流,减少肿胀,并用绷带加压包扎。如果活动时足踝有剧痛,不能站立和挪步,疼在骨头上,扭伤时有声响,伤后迅速肿胀等,是骨折的表现,应马上到医院诊治。
9)脱离团队
在野外,脱离团队是非常危险的。万一离队时,如果确信自己可以继续走到目的地。就要继续前进,直到和队友会合,如果体能有限或过分恐慌,应先留在原地,再想办法回到团体行进的路线或上一次的宿营地寻找避难所,等待队友救援。领队应随时注意清点人数,一旦发现有人离队未归,应马上安排整个团队或在原地等待或派人搜寻。
10)迷失方向
a.迷路时,绝不可慌乱而到处乱走,这样只会更加迷失方向。首先,必须安静下来。休息一会儿。然后,尽量找回自己有信心找到的地点。沿途要做好标记。并在本子上记录这些标记的所在位置。
b.要避免再一次迷路,回到自己有信心的地点后,再一次先择方向进行尝试。在沿途做好标记,并注意观察周围的地形、地貌或自然物的情况,直到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在适当时候发出求救信号。
发布于 2018-11-19 16:06:10
更多征集学习户外意外伤害防范知识相关问题
问题:征集学习户外意外伤害防范知识
回答:俺们就觉得哦:大多数混帐了的后来都说,吃亏的不见得都是女的,男的还总是受“欺侮”的对象,也就是说,在女方同意混帐然后混了帐的情况下,男方要做一个“谦谦君子”都很难!;P :lol 详情 >
问题:给未成年人补一补骑自行车课很有必要
回答:发布作者:红高梁我个人的粗浅理解是:1.国内的雪场雪道短,不用担心出去了就回不来,即使摔个跟头,也不用担心雪板飞了找不见, 做缆车上去需要十几分钟,下来也就十几秒钟;2.国内的雪道绝大部分都是压过的,玩类似日本的技术滑雪更有意思一些;3.中国的地... 详情 >
问题:滑雪知识大总结-说说滑雪的那些事儿
回答:能有多神,没神衣神 详情 >
问题:短途出行急救包应携带哪些物品?
回答:回复 yyyyymmmmm 的帖子驴途愉快。。。 详情 >
问题:如何选购一根性价比高 安全稳定的登山杖?
回答:晒后第一步;清水洗净,保持湿润,脱离阳光环境;第二步,涂抹晒后修复露;第三步,喝水并增加维生素;第四步,保持室温到舒适环境;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