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力量训练方法收集 希望各位高手给予帮助!

share
由于本人想写一篇关于攀岩力量训练方法方面的论文,想收集一些关于攀岩力量训练方面的资料希望各位岩友在力量训练方法方面有自己的好方法或者有这方面资料的,给小弟指教一下!谢谢了!

这性俄包:攀岩已成为新的时尚。,国内的许多商场、购物中心、学校、景点、休闲场所已推出或正开始推出各种各样的天然及人工攀岩场地供人们训练和娱乐 发布于 2018-08-26 19:32:34

蚂蚁爬树:1 第一章 攀岩力量训练
第一章 攀岩力量训练

刘以德 撰

肌力(strength)乃肌肉所产生的力量,亦即肌肉产生张力克服阻力的一种机能。然而在攀岩运动中,重点不仅止于肌肉所产生的力量(即最大肌力),如何动员及协调各部门的肌肉也同样重要。在瞬间动员大量肌力、持续做出几个高难度动作、或攀爬一条难度平均的路线,这些皆是不同型态的力量表现。为此,可将攀岩运动中所涉及的肌力划分为爆发力(power)、力量耐力(power-endurance)及局部耐力(local-endurance)三类。(一)爆发力:指瞬间动员大量肌力或采取动态姿势的动作。(二)力量耐力:每单位移动皆无需于瞬间内使用最大肌力,且动作皆在肌肉合理的负荷范围内。或许整条路线必须持续作出高难度的动作,但分段攀登则难度将减少许多。(三)局部耐力:路线分段难度不高,但整条爬完手臂仍会僵硬。此种型态需要特定肌肉做出力量小但时间长的功(见表1-1)。举例而言,难度相同的路线,所涉及的肌力型态便可能有所不同(见表1-2)。

(表1-1)

占最大肌力之比

25% 50% 80% 100%

肌力类型
局部耐力
力量耐力
爆发力

特性
长时间使用中等肌力
重复使用大量肌力
短时间使用最大肌力

路线实例
长路线,持续分段简单的动作
短路线,或持续几个难度高的动作
高难度的抱石,或短距离而难度高的动作


(表1-2)

难度
路线名称
地点
长度
路线特性
肌力类型

5.14a


Throwin's the Houlihan
Wild Iris, Wyoming
12m
起攀5步5.13d
爆发力

5.14a


Dead Souls
American Fork, Utah
13m
5m连续5.12+的移动
力量耐力

5.14a
To Bolt or Not to Be
Smih Rocks, Oregon
45m
45m连续5.12-的移动
局部耐力

5.12d


Psycho Roof
Eldorado Canyon, Colorado
4m
3步,分段皆为5.12d
爆发力

5.12d


New Horizons
Button Resevoir, Colorado
13m
10步,分段为5.12c
力量耐力

5.12d


Lactic Acid Bath
New River Gorge, West Virginia
23m
持续5.11的移动
局部耐力

5.12a


N.E.D
Eldorado Canyon, Colorado
7m
4步,分段皆为5.12a
爆发力

5.12a
Leave It to Beaver
Joshua Tree, Calfornia
18m
8步,分段为5.11c
力量耐力

5.12a
Coyne Crack
Indian Creek, Utah
21m
持续5.10的移动
局部耐力


 


(表1-3:影响爆发力、力量耐力、局部耐力的因素)

第一节爆发力训练

一、爆发力

(一)肌肉大小:肌肉大小指的是肌纤维的数目及其横断面积的大小,肌肉愈大,其所产生的肌力则愈大。然而,攀登能力与肌肉大小并无绝对的关连,因为仍有其余影响肌力的要素,如:训练有素的肌群可储存较多的能量及酵素、体积相同的肌肉动员肌纤维的能力亦有所不同。当肌肉体积增加时,其重量增长的速度远超过力量增长的速度(后者大约仅有前者的60%)。由于攀岩所需之肌力与体重有着密切关连,所以相对力量(即最大力量与体重的比值)远比绝对力量来得重要。

(二)肌肉最大动员能力:肌纤维收缩的力量愈大、产生收缩的纤维数愈多,所形成的力量就愈大。故肌肉之最大动员能力,指的便是一次收缩中所动员的肌纤维数量。然而,肌肉动员纤维的数值因人而异,即使具有相同的肌肉大小,所产生的最大肌力亦可能有所不同。由于肌肉的动员能力决定了肌力的多寡,因此其在攀岩运动之角色十分重要。一个理想的选手应训练出中等大小的肌肉,以控制体重,但具有极高的肌肉动员能力。

(三)肌群协调性与爆发力的关联:在攀岩运动中,力量的产出往往不仅与一两处肌肉相关。相反的,一个动作通常须同步协调各肌群。倘若肌肉间缺乏一种力量的平衡或肌群收缩时间不一,便无法做出流畅的动作。此一动作的协调则须依赖人体关节周围的许多小型肌肉,他们扮演着协调及牵动大型肌肉的角色。不过两者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否则小型肌肉协调及平衡的功能将大为受限。由于重量训练往往仅使大型肌肉肥大,因此攀岩运动必须针对所需的攀登动作进行特定训练。
(四)最大肌力与爆发力的关联:无论何种型态的肌力,最大肌力皆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最大肌力是得以做出高强度动作的先决条件,其与爆发力的关联则在于所谓的「接触点肌力」(contact strenght)。即触碰到把手点时产生最大肌力所需的时间。举例而言,在以动态姿势触摸到一不佳的把手点时,倘若手指无法在瞬间凝聚最大肌力,便有可能坠落。至于接触点肌力的提升,则须端赖最大动员力之发展。

(表1-4)
(表1-5)


二、爆发力训练

(一)肌肉肥大训练(hypertrophy):肌肉肥大训练之目的在于增加肌肉体积,以加速能量转化及提升能量储存。

1.实际攀登:实际攀登虽可促使肌肉肥大,但并非最有效的方式。因为通常需在肌力几近耗尽的情况下,训练方能奏效。然而在攀爬路线时,所需的却是不同肌肉及姿势的结合,单一肌肉很难达到力竭的程度。动作虽然持续,但各肌群却是交替运作,因而可获得舒缓的机会。事实上,攀登中的坠落往往并非发生在所有肌力皆耗尽时,而是因特定肌群的力竭。此时,即使肌群间有良好的协调性亦难以为继。倘若希望藉由实际攀登使肌肉肥大,便须选择一条重复相同动作及把点的路线,使特定肌肉在10~25秒内达到力竭状态。假使能找到几条类似路线,则可在各"组"间安插较容易的攀爬,使训练不致因疲劳而中断。

2.指力板训练:藉指力板实施训练,则是另一种较易促使肌肉肥大的途径。至于训练方法,则可依照下表来设定组数及负荷量(见表1-10)。首先,在吊带上悬挂适度重量的杠铃片,负荷量可依照训练表中的"持续时间",或选择以握住某把点时的最大肌力来设定。后者的作法,是先找出可在把点上至少支撑2秒的最大重量(此最大重量与体重的总和便是最大肌力),接着再以占最大肌力的百分比来决定负荷量。其次,为了达到力竭的效果,一组训练必须在同一把点上进行。最后必须强调,由于指力板的训练重点是在下臂与手指,而下臂肌群在任何攀登中皆十分重要,因此经常有被过度训练的情形。由于特定肌肉的过快发展,不仅将影响其余组织器官的运作,更将因恢复时间不足而影响训练成效,甚至永久限制肌肉之发展。所以指力板训练最好选在密集攀登高难度路线外的时间进行。

肌肉肥大训练表

攀登者程度
初级
中级
高级

负荷量
40%-60%
60%-80%
80%-85%

反复
8-12次
6-10次
5-6次

持续时间
15秒
10秒
6秒


4-6组
6-8组
6-10组

间歇
4分钟
3-4分钟
2-3分钟

肌肉感受
两次反复后肌肉敢到酸痛

恢复期
48-60小时

周期
4-8周

(表1-10)

【说明】
*组(set):无中断情形下完成的反复次数
*间歇(interval):各组间的休息时间
*反复(repetition):每组动作的反复次数
*负荷量(load):占最大肌力的百分比
*恢复期(recovery time):训练后肌肉的 复原时间
*周期:达到特定训练目标所需的时间

3.重量训练:重量训练的优点在于,一方面可单独或针对弱点进行加强训练。另一方面则由于不需要肌群间的协调,所以较实际攀登更容易达到力竭的效果,因此也成为促使肌肉肥大最迅速的途径。不过相反的,肌肉的协调性及技巧将因重量训练而减少。所以唯有靠适切的训练计划与周期,将重量训练安排在长期的攀登计划中,方能达到预期效果。

注意事项:由于肌肉的重量增长速度远超过力量,因此如何在两者间取得一平衡点便十分重要。对于体型小的选手,问题较不严重;但体型壮硕的选手便须慎选攀岩所需的肌力进行锻炼,并将重点放在其余力量型态的训练上。其次,肌肉肥大训练的成效通常在训练初期较为显注,尔后的阶段便应将焦点转移至其余力量的训练上。总之,肌肉肥大训炼本身并非最终目的,虽然其可增加最大肌力,但与实际攀登时运用的肌力仍有差距,除非能与肌肉动员力及协调性等其余要素相结合。
(二)最大动员力之加强:动员能力训练的目的在于提升肌纤收缩数量的最大百分比。与肌肉肥大训练增加肌肉的"量"相较,动员力训练则是从"质"的层面提升最大肌力。若能以最大肌力为负荷量迫使肌纤收缩,便能发展出最大动员力。其中「离心收缩」运动(施以与肌收缩相反的作用力)则是最好的训练方式。

1.实际攀登:由于攀岩经常需要高强度的单一动作,因此可大为提升肌肉的最大动员力。依照1987年德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攀岩选手上半身的肌肉动员力远较其余运动员强。但若以实际攀登训练动员力,训练往往会因手指脱皮造成的疼痛而被迫中断。为此,可选择在木制的横渡墙进行训练,以减少肌肤摩擦。

(1)攀爬路线:由于须在六个动作内且肌肉持续耗力的情况下,方能激发最大动员力,因此可选择高难度的路线进行训练。此外,难度最好平均分配于整条路线上,而各组间也能获得充份之休息。至于训练安排则可参照下表。(表1-11)

(2)抱石:由于高难度抱石的单一动作往往需要使用最大肌力,且可同时训练攀登技巧,它因而成为最大动员力的最佳训练方式,倘若能在人工岩场进行训练以减少肌肤摩擦则更佳。

最大动员力训练表

攀登者程度
初级
中级
高级

负荷量






不适于此训练
80%-90%
90%-150%

反复
3-6次
1-3次


6-8组
6-10组

间歇
3-5分钟
3-5分钟

肌肉感受
无任何酸痛

恢复期
至少48-72小时

周期
2-5周

(表1-11)


2.指力板训练:在指力板上进行最大动员力训练时,应把目标放在指力的提升上,负荷量则应选择在某把点可支撑2-6秒的负重为原则。倘若在负荷过重的情形下做引体向上,将导致下臂及上臂肌肉的拉伤。

接着,以德国著名攀岩者Wolfgang Güllich于首攀5.14c路线Action Direct前,所采用的「伸长收缩训练法」(reactive training)作举例说明。该路线为一连串仅能放上一指节的岩穴,且每步皆须以动态姿势方能触碰到下一把点。当时他的肌力已在巅峰状态,但仍扣不住岩点,此无疑需要极大的肌纤动员力。为此,他特制了一块大型指力板,其间以圆弧形横木平行排列,并设计成极大的倾斜角度。因此手指必须采开放型(open)抓法,且移动时须同时结合力量与速度。在训练时,他先采动态姿势将一指或两指扣到较高的横木,再倒退回复到原本较低的横木。此一退回原点的动作是当肌肉紧缩扣住把点时,于高负荷的情况下再将其瞬间拉长,故需要极大的接触点肌力。如此,可促使神经采反射动作以牵动较不常用的肌纤,藉以提升最大动员力。倘若已持续攀岩达六年以上,且希望开发所有可用的肌纤,或计划攀登高难度的短路线,便可采用此训炼法。但由于其强度极高,容易导致肌肉拉伤,所以建议每周至多训练两次。

3.重量训练:重量训练具有可精确计算及任意调整负荷量的优点,但在进行最大动员力训练时,应慎选可促进肌群协调性及与实际攀登相符的动作,如引体向上、俯地挺身、下臂卷曲(以100%的负荷量做8组3次的反复。此外,某些俄罗斯教练认为速度同样是肌力的构成要素,因此主张以最大肌力30-50%的较轻负荷量,对肌纤进行6-10次反复的快速收缩训练。此外,亦可将Güllich的「伸长收缩训练」运用到重量训练上,实施超出最大肌力100%的离心收缩运动。如做引体向上时,辅助者可在训练者进行向心收缩时(向上拉的阶段)施以反作用力(为其挂上负荷物),于拉到顶端时再将负荷物卸下。接着,于训练者回复原姿势的阶段中,再将负荷物挂上。

注意事项:最大动员力的训练计划应排定在肌肉肥大训练之后,因为前者的目的在于将后者训练出的肌肉转化成更有效的肌力。其次,由于动员力训练的负荷量相当大,因此循序渐进的训练及充分的热身及休息便十分重要。

(三)肌肉肥大训练与最大动员力训练之结合—金字塔训练法:金字塔训练法的目的在于结合肌肉肥大与最大动员力之训练,以一系列循序渐进的组数来达到目标。它适于缺乏时间分别完成上述两项训练阶段的选手,亦适于作为上述两项训练的过渡期,使身体得以在渐进的过程中增加负荷量。举例而言(见表1-11,1-12),若选择"标准金字塔"作为训练方法,以引体向上、俯地挺身、下臂卷曲作为训练动作。可在热身后,依照反复次数调整负荷量,依序做一组五次、一组四次、一组三次、及两组两次的引体向上,再以同样循环做俯地挺身及下臂卷曲。此外,下表尚可作为在不同负荷下决定反复次数的指标。
金字塔训练法 (1)

负荷、反复、组数
见表1-12

间歇
3-4分钟

恢复期
48-72小时

周期
1-5周

(表1-11)



金字塔训练法 (2)

占最大肌力百分比
(训练重点)

最大动员力
(两者结合)

标准金字塔
(训练重点)

肌肉肥大训练

60%


1组8次反复

65%
1组7次反复

70%
1组6次反复

75%
1组5次反复
1组5次反复

80%
1组4次反复
1组4次反复
2组4次反复

85%
1组3次反复
1组3次反复


90%
1组2次反复
2组2次反复

95-100%
2组1次反复



(表1-12)

第二节 力量耐力训练

一、力量耐力

(一)肌肉的能量补充:磷化物(ATP: Adenosine triphosphate)是肌肉收缩时的能量来源。由于肌肉所能储存的磷化物十分有限,仅足以提供4~5秒的运动,因此必须经由有氧或无氧代谢将肌肉内储存的肝醣转化为磷化物。有氧代谢可十分有效地将醣类转化为磷化物,且不会产生堆积物,但却需要足够的血液将氧送达肌肉。不幸的是,攀岩运动却经常处于无氧状态。在做出高强度动作时,氧的输送便会被阻绝,磷化物亦会有供不应求的情形。此时,肌细胞便会以无氧代谢的方式制造磷化物。但无氧途径并无法将肝醣充份转化,且会产生乳酸堆积物,如此不仅将减缓代谢速度及磷化物的产出,更会造成肌肉的疲劳。

(二)血液的阻绝:肌肉收缩时,紧缩的肌纤维将压迫、甚至阻绝提供其氧份的微血管。此一阻绝的程度与攀爬的难度,即肌肉的负荷量成正比。当微血管输送系统被完全阻绝时,肌肉仅能以无氧代谢方式制造磷化物,如此乳酸堆积、血液循环无法将其排除,肌肉遂快速疲劳。除非肌肉放松或其负荷程度减少到最大肌力的50%以下,否则乳酸的持续堆积,将仅能使肌肉的能量供给维持40~90秒(见表1-6)。倘若攀岩者在此状态下持续握住把手点,不久便坠落。所幸,攀岩时并非持续握住同一把点,下臂的肌肉是在一种「静态-间歇」(static-intermittent)的状态下运作。所谓静态,指的是肌肉以静态收缩的方式握住把点;而间歇,则指手臂在交换把点时可获得暂时舒缓。但在强度大的路线上,每步动作皆几乎让微血管阻绝,乳酸的排除与能量的供给仅能依赖交换把点时的短暂时间。如何利用此一片刻,避免让生理或心理的紧张妨碍肌肉的放松,便是关键所在。


(表1-6)

(三)最大肌力与力量耐力的关连:举例而言(见表1-7),两位最大肌力分别为96磅及50磅的选手A与B,在爬一条需要23磅力量去抓住把点的路线时。选手B须使出其最大肌力的46%,其微血管几乎完全阻绝,因而使得下臂堆积大量乳酸。但选手A却仅须使出23%的最大肌力,虽然其肌肉有部份仍会进行无氧代谢途径,但由于血管是处于畅通的状态,因而可适度的将乳酸排除。对于选手A而言,这可能仅是一条局部耐力的路线,因为其肌肉的能量来源是经由有氧途径,且仅耗费了最大肌力的一小部份。但对于选手B而言,这便是一条力量耐力的路线,由于必须采取无氧途径获得能量,因而其下臂很快便僵硬。两选手虽然于此一路线皆无需使出最大肌力,但最大肌力却影响了血管的输通与否。因此,血液供给能量的角色说明了最大肌力对力量耐力的影响,倘若能发展良好的微血管组织,肌肉内血液输送的状态便能改善。



(表1-7)

(四)下臂硬化(pump):肌肉能量的供给说明了攀登力量耐力路线时下臂硬化的现象。在肌肉运动过程中,磷化物主要的功能并非在使肌纤维收缩,而是使收缩的肌纤回复松弛状态。但在力量耐力路线上,血管的阻绝导致磷化物之短缺,肌纤因而处于紧绷状态。此一困境唯有靠发展健全的微血管组织方能排除。(见表1-8)



(表1-8)

二、力量耐力训练

肌肉制造磷化物的能力,无论是有氧或无氧途径,皆可藉由训练来加强。所凭借的是创造出最大能量的需求状况,并限制其余力量型态的使用。不过此种训练无论在肌肉部位、姿势、速度、或动作类型上皆有极高的"特定性",换言之,伸直或弯曲的下臂、静态或动态的动作皆须以不同的方式训练代谢能力。此种特定性在无氧代谢时尤为显著,因为血管的阻绝往往发生在一两个未经训练的特定肌群上。至于有氧代谢,由于其为攀登较易路线时所采的代谢途径,即使持续以惯用手指或姿势攀爬亦不致使血管阻绝,所以有氧代谢能力训练的重要性便不及无氧代谢。
(二)有氧代谢途径:有效的训练可增进有氧代谢能力,即将肝醣更迅速地转化成磷化物,并增加肌肉的能源储存量。

(三)肌力与耐力训练的低换关系:必须强调一点,任何特定的训练皆会影响其余型态力量的表现。而耐力训练则是不可避免地将减少肌肉的最大动员能力,即最大肌力与爆发力。唯有同时提升攀登技巧,以避免力量的耗费,及拟订适切的训练计划。方能使肌力与耐力同时达到巅峰。

二、肌耐力训练

有氧代谢能力(ARC: Aerobic Energy Restoration and Capillarity):有氧代谢能力训练,旨在提升有氧途径的能量制造与发展良好的微血管输送系统。训练重点则在于以较轻的负荷量,使肌肉运作时间增长,得采有氧途径转化能量。此外,低负荷的训练亦可使血液循环保持畅通,进而因血压的提升扩充微血管内壁。为此,训练时的持续时间应达30-45分钟,采最大肌力30%左右的负荷量。由于乳酸的大量堆积将降低有氧训练的效果,因此肌肉的感受应是些许僵硬,但不致于炙痛或中断攀登。

有氧代谢能力及微血管系统训练表

负荷量
20-35%

持续时间
30-45分钟


1-2组

间歇
30分钟以上

肌肉感受
感觉不够激烈

恢复期
18小时(否则表强度过大)

周期
可无限期训练


(表1-16)

1.实际攀登:为了训练有氧代谢能力,应选择难度分布平均,至少能持续攀登30分钟的路线。此外由于强度不高,因此攀爬时尚可尝试新的攀登技巧、调节呼吸或找寻休息姿势。

(1)攀登路线:选择之路线应以简单为原则,倘若下臂产生硬化现象便表示难度过高。因为此时肌肉已被迫采无氧代谢途径,对有氧训练遂毫无帮助。不过若感到路线过于容易,亦可以增加攀登速度、略过大把点、上攀后下攀或采单臂支撑训练法等方式提升难度。至于训练地点及方式,则以人工岩场采上方固定点确保攀登为佳。

(2)抱石:除了可采单臂支撑之方式增加攀爬时间外,亦可请岩伴于攀爬时随机指定把点(stick game),以提高训练兴趣。

2.指力板训练:以指力板训练时,由于持续时间须达30分钟以上,故可在下方加上软垫或自行车内胎,以减轻体重负荷。其次,可在指力板上不停更换把点,一方面使血液流至各肌群,另一方面也较能与实际攀登动作结合。不过,此训练相对地较为枯燥。

3.重量训练:倘若无岩墙或指力板供使用,亦可以一些训练握力的器材替代。但无论如何,还是以实际攀登之助益为最大。此外强度适中及至少维持30分钟的训练,还是最重要之原则。

注意事项:虽然有氧能力训练强度较低,但由于有氧及无氧代谢途径仅是一线之隔,因此仍须有足够的恢复期。其次,因微血管组织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故建议可在每次训练结束前攀爬30分钟较简易之路线,一方面使微血管系统逐渐健全,一方面亦可将肌肉内堆积的乳酸完全排除。

对于长年训练或年龄较高的选手而言,肌力是否仍有增进空间?答案是肯定的。根据前苏联的研究报告指出,即使训练时间长达十年或年龄超过35岁的选手,肌力仍有显著增长的空间。依照其分析,主司肌纤动员的神经中枢对肌力增长之影响远超过生理或生化之因素。此外骨科专家亦指出,无论何种年龄进行肌力训练,皆将促使骨骼或其余身体结构与肌力之增长相配合。
 

肌力训练总览表

训练重点
训练目标
训练需求
注意事项

1.协调性
促使用于攀登之肌群得到平衡发展


针对与实际攀登结合之肌群进行训练
实际攀登为最佳之训练方式

2.肌肉肥大
增加肌肉体积




对特定肌群进行反复4-10次或持续6-15秒之训练
重量训练为最快之训练方式,但对攀登技巧无助益

3.最大动员力
提升最大肌纤数之动员能力


瞬间高强度之训练
必须排定适当之周期及计划,方能达到良好效果

4.无氧代谢能力
提升无氧途径制造能量之能力


同时兼顾强度与持续性,并使下臂硬化至炙痛程度
特定性为训练特点,并应小心训练过度

5.有氧代谢能力
提升有氧途径制造能量之能力,及增加肌肉内微血管密度
持续攀爬简易路线30-45分钟
低强度的训练,与充足的恢复期


(表1-16)

第四节 训练计划排定

一、训练计划

由于体能状况表现具周期性,因此可藉由训练计划的排定来决定休息日之长短或训练之密集与否,进而选择在特定时间内达到体能巅峰。其次,计划的拟定亦可使训练获得最大成效。长期的计划,可确保自身体力得以负荷每一阶段的训练;短期的计划,则可避免因持续的疲劳影响攀登表现或训练成果。现先就短期计划的排定进行探讨,再将训练计划之观念延伸至训练周期。

(一)恢复期:恢复期是指选手在训练中排除训练压力(如:肌肉或神经系统疲劳与能量流失)所需的时间。至于恢复期的长短,则依不同肌力型态的训练而有所不同。举例而言,能量的补充可能仅需数分钟到数小时,但肌肉及神经系统的复原便得花上几天。

1.爆发力:纯粹使用爆发力的攀登耗费的仅是瞬间最大肌力,如高难度的抱石或短路线攀爬,因此能量的补充仅需耗费5~10分钟。

2.力量耐力:力量耐力训练恢复期的长短,取决于选手将乳酸自肌群中排除所需的时间,通常需时4~5分钟。其次,选手可藉由延长休息时间来确保体力的完全恢复,不过在下次攀爬前却须重新热身。为此,可在休息时做些和缓的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

3.局部耐力:纯粹的耐力训练几乎无需复原时间,但却须以肌肉全然采有氧途径代谢且无硬化现象为前提。虽然有氧代谢仍会消耗肌肉内之肝醣,但靠平日卡路里的摄取便能补充。

(二)攀登日之计划排定:倘若预计在一天内同时训练不同型态的肌力,便须拟出计划以决定其先后次序。纯粹爆发力型态之攀登最易导致肌肉疲劳,虽然能量补充十分迅速,但肌肉疲劳却会减少最大肌力。为此应将高强度攀爬排定在耐力路线之前,换言之,首先训练爆发力、其次力量耐力、最后才是耐力。不过这仅是不致上的原则,尚须视选手的时间及着重之肌力类型而定。

(三)攀登期之计划排定:为了使生理状况得到充分复原,便须在一连串的攀登日中安插休息日。首先,在训练日与休息日之间隔方面。爆发力训练须隔两天;力量耐力训练可连续两天,但须有等量的休息日;局部耐力训练可连续3~6天后,再休息1~2天。至于不同肌力训炼之次序排定方面,原则上首日训练爆发力、次日力量耐力、第三日耐力。在连续三天的训练中,亦可将自身着重的肌力型态训练置于首日,耐力倾向的训练置于末日。接着,下表的训练计划(表3-1)将举例说明休息日之排定,但须说明一点,休息日的足够与否仍需视选手的个别程度而定。
 

训练计划中休息日的排定

第1天
第2天
第3天
第4天
第5天
第6天
第7天
第8天


休息日足够的训练计划

P
PE
E
R
R
下一循环

P
PE
R
P
PE
R
R
下一循环

PE
PE
R
P
E
E
E
R
下一循环

P
E
P
R
下一循环

休息日不足的训练计划

PE
P
R
R
第2天的爆发力训练成效不佳

PE
PE
R
P
R
第4天前的休息日不足

E
PE
P
R
R
休息日足够,但成效不佳

【说明】* P = 爆发力训练日 E = 耐力训练日

PE = 力量耐力训练日 R = 休息日

*上表中之"P"皆可改为"PE"或"E","PE"亦可改为"E",所须休息日不受影响。


(表3-1)

二、训练周期

(一)基本概念:由于体能状况具起伏性,为了在比赛时达到巅峰,便须正确掌握此一生理周期。早在50年代,一位名为L.P. Matwejew的苏联科学家开启了训练周期的研究之风。为了使运动员得以在特定的期间内达到巅峰,他在1958年发表了首套周期训练法。该训练的中心思想有四:集中焦点、多元训练、阶段排序、训练整合。 发布于 2018-08-26 01:43:18

更多攀岩力量训练方法收集 希望各位高手给予帮助!相关问题

问题:攀岩力量训练方法收集 希望各位高手给予帮助!

回答: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突降暴雨,100块钱的雨衣比1000块的羽绒服更让人舒服。 详情 >

问题:关于加强指力的技巧

回答:我也是非常纠结,我买标价700多打折380的冲锋衣,功能就是塑料布,也想请教买什么的好 详情 >

问题:攀岩该如何训练

回答:支持好友精彩活动 详情 >

问题:如何提高攀岩技术?

回答:我大部分用JPG,少數有其他用途的存RAW,存原片數據不壓縮。 详情 >

问题:攀岩如何入门,有哪些知识是入门必须知道的?

回答: “一辆自行车撞一下要赔上千块?!这简直就是讹诈!自行车最多也就赔个几百块吧”,不少骑行反应自行车被撞之后无法得到应有的赔偿金额,这可苦坏了骑友们了。小编这就速速来举个栗子,支招解决方法。看看老T面对这样的问题是怎么处理的?老T,听说前几天你骑...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