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鳌山事故的疑问和失温的急救?

share

rush1984:熟练掌握搭建帐篷,也是走虐线的必备技能 发布于 2018-11-13 19:28:54

flyincloud:综合各方面信息,描述的螯山山难经过。转载如下:

根据新闻报导、召集贴、当事人陈述,整理了一下活动行程,部分事实为综合上述信息推断所得

计划路线为:太洋公路23公里处-3300米营地-鳌山导航架-鳌山脊-2900米营地-塘口出山

11-24早上,从太洋公路23公里处(海拔2280米)出发,上山途中至海拔3000米左右时,领队之一梅里受伤,导致行进速度拉慢
11-24晚,在海拔3300米处扎营,当晚遭遇暴风雪,但所受影响不大

11-25早,天气良好,由于梅里受伤,决定修改活动计划:梅里留守3300米营地,其余9人到达鳌山顶的导航架后原路返回3300米营地,再原路下撤到23公里处
11-25早,行进2小时后,暴风雪再次出现,艰难行进,但仍抵达导航架,随后返回
11-25下午2点过,暴风雪中继续回返,队员“和尚”肌肉拉伤,并出现高反和体力不支等状况,无法独立行进,由领队太保和强子辅助前进,9人勉强行至跑马梁南侧避风,海拔约3400米,由于风力太大,易导致失温,领队太保决定就地扎营以避风,由但无力支起帐篷,只能裹在睡袋中。同时通过手台向留守3300营地的受伤领队梅里报告情况,并指示寻找信号报警。
报警成功,当晚警方出动警力援救2个余小时。同时救援队接到求救信息,并连夜赶往太白县。
11-25晚,大风继续,低温。避风等待过程中发现另外两名队员出现失温症状,领队太保实施了救助。

11-26早,受伤三人仍有生命体征,经过争执(争执内容为是哪些人先行下撤),领队太保强行决策:其余5人守照顾受伤3人,自己快速下山求助。 太保下撤之后,原本留守的3300营地的梅里上升至被困地点,6人一起守候受伤3人。
11-26上午,太保下山途到遇到民工,向之求援,民工上山,太保继续下山。
11-26上午11点过,太保接到救援队一行4人
11-26中午12点过,留守6人见受伤3人已冻僵,决定放弃3人下撤
11-26下午,上山民工与6人汇合
11-26下午4点过,6人及民工与上山的4人救援队汇合,汇合地点海拔约3000米
11-26晚8点半,获救人员抵达太白县 发布于 2018-10-10 06:30:25

达伦:所以说士力架、葡萄糖,保温杯这些东西还是要记得带的

不得已的情况相互拥抱可以救人的 发布于 2018-10-10 05:38:53

驴式坦克:

说啥呢,只能是为逝者伤怀!期望户外指导员(职业)条例尽快出台,目前正式的教材已经出版,在今年的中登协第75期南宁培训班上正式亮相,相信条例的颁布指日可待啦。回想起去年初八自己一个人去鳌山拉练,再看看这次事故,心里酸酸的,不该发生的事情为啥总在发生。tml#87436815 发布于 2018-10-10 05:26:57

qpooqp:当年青藏线上的“沙尘暴”就是很好的例证,火车双层玻璃又如何??!能挡得住大自然的咆哮吗? 发布于 2018-10-10 05:16:22

等一秒钟:纯技术讨论,09年你是在几月穿越的? 发布于 2018-10-10 05:14:48

旗明:

悬挂式内帐的帐篷即便先打内帐也是一个人很好打的,先把顺着风向用地丁固定好上风头的两个地丁,内帐底就直接顺风展开了,然后再用地丁固定飘忽不定的另外两个点,再撑帐杆,挂钩挂上,由于内帐透气,所以风压很小,内帐打上后,外帐快速地丁什么固定上,全过程搭好5分钟之内一般没有问题,钻进帐篷听见帐篷布的摆动声音,只要风绳弄得可以,先烧一锅开水,有姜末最好,喝下去,恢复体温很快,然后一切正常,加衣服,再收帐可以继续前进,09年鳌太穿越的时候由于装备山寨,就是这样解决了失温问题,那是在太白梁的两根木头桩子下面,海拔比导航架高,雨夹雪风很大,全身湿透的情况下一个人解决的,实在没有办法,避风的环境帐篷最可靠了,就看你的熟练程度了 发布于 2018-10-10 04:46:06

啊狼:咱们不再当时环境里,就看回忆录而言,他们是装备不行,先中度失温,问题发生了才去搭建帐篷搭建起来否,我也没看到说明。继后严重失温失去。尤其是领导不再的这段时间里。56人怎么照顾三个人的不清楚,我琢磨他们经验不足,装备尚不能自保,自个保命去了,或者说急救力 发布于 2018-10-10 03:49:30

长风1206:哎,都是名利惹的祸! 发布于 2018-10-10 03:45:57

长风1206:试问下,有人受伤了,为什么还不下撤?却还要搀扶冒进。那会儿天气尚可,如果当时就果断下撤至鳌头北垭口松林处,扎营休整,取暖保温,还会有人死吗?
从领队的言淡中,我并未看出如他所说,自己鳌山穿越经验丰富在哪里!
楼主的提问幼稚吗?你仔细看清楚了,24日就受伤,25日还继续前行,这期间,时间这么长,都是极限状态吗? 发布于 2018-10-10 03:45:47

老唱片:好文 谢谢楼主 学习了!能够坚持保持自身不停运动是最好的 最简单最有效的降低失温的有效方法! 发布于 2018-10-10 03:38:03

信用证:谢谢楼主分析,学习了! 发布于 2018-10-10 03:36:51

ttaal:楼主的提问看似合理 其实很幼稚 ! 在那种极限状态下 没有对错 想的就是怎么自己能活命。你我都是凡人,真遇到了,不会比他们强多少的。 发布于 2018-10-10 03:36:05

flyincloud:是啊,背的有帐篷睡袋,为啥不搭帐篷钻睡袋取暖?也有炉头套锅,烧热乎的吃点也不至于啊 发布于 2018-10-10 03:32:09

r0nan:体力不支了就附近找地方扎营,烧点热水,吃点热乎的,怎么也不会由于身体失温导致死亡的,在重装的情况下失温死亡的还真是罕见! 发布于 2018-10-10 03:31:40

新疆红袖添乱:与大自然抗衡的时间,领队要做的主要任务是把队伍的伤害降到最低最小。然后引咎辞职。 发布于 2018-10-10 03:31:32

flyincloud:

先看——活动发起者讲述遇难经过:天冷人心更冷鳌山三名遇难驴友的平均年龄都在40岁左右,可以说都是家里的顶梁柱,三个人的离去也给三个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痛。那么这样的悲剧究竟是怎么发生的?驴友出现身体不适后,究竟又发生了什么?在太白县公安局,记者见到了脸上被冻伤的董杰,他说他不愿意面对镜头,但是说起这次穿越活动,他依然显得很自信。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我专爬鳌山,爬了三年多了。记者:一年能爬多少次?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七八十次,每一年都爬,尤其是冬季。虽然有着丰富的户外穿越经验,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天气预报上说的阴天远比董杰想象的恶劣,在暴风雪面前,驴友“和尚”也就是后来遇难的崔建斌不慎将右腿肌肉拉伤。这个身高一米八的大个子,行动立马缓慢了很多,这也导致整个穿越队伍行动放缓。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暴风雪,不是雪大,是风很大,我们脸上冻伤,就是因为风很大,暴风雪,突如其来的。到这的时候,我们走了两个半小时。记者:平常走多长时间?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平常就是二十分钟。同伴受伤加上暴风雪这让队员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压力,两名队员也就是后来遇难的刘卫芳和杨林军,脸色变白,身体出现不适。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和尚(崔建斌)实在走不动了,我说前边找个避风港,每个人把自己照顾好,该加衣服的加衣服,我就这样说的,我就拉着和尚(崔建斌)使劲往过推、拖,实在拽不动,我说前边来几个人,把他拽过去跟咱呆在一块,没人过来。记者:为什么?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人都想活,就这么简单,我相信在那种情况下,任何人跑的都比别人快。我最后拿对讲机叫了两次,没人过来,我亲自跑过去叫也没人过来,我当时心理特别伤心,但是这个时候你自己伤心是没有用的。无奈之下,董杰自己拿了绳子,过来拴在崔建斌的身上,拉不动,就叫崔建斌爬着过去,但此时的崔建斌已经体力不支,爬都爬不动了。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我第二次跑过去,我是带着强制威胁性的口气,我说如果你们再不帮助我,对不起,今天我就不走了,我不走,谁也走不了,我这么说,过来了三个人,跟我一起把崔建斌一起往前推,四个人都弄不动一个人。在这次活动中,有一名女性驴友,是崔建斌的朋友,崔建斌刚受伤的时候,这名女性朋友坚持要扶他,但是董杰后面两次的呼唤,她都没有回头帮忙。记者:那时候她不是要求和他(崔建斌)在一起吗?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那时候她在前边。记者:她有没有回来?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没有回来。记者:没有回来?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没有,她不可能过来。记者:为啥?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她自己都已经自身难保了,她怎么能救别人。此时,三名队员身体严重虚脱,山上没有信号,必须要有人下山寻找有手机信号的地方求救,但是这次董杰的团队又发生了矛盾。谁下去寻求救助,成为争吵的焦点。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我给另外五个人强制留下来照顾受伤的三个,我说你们必须照顾,我说你们不照顾,我就留下来照顾,这个时候,我说最严重一句话,要死咱十个人一起死,这是我说出来的话,因为那个时候谁都不愿意在这呆,但是他们又不敢走。记者:因为只有你认识路线?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对。董杰说,他不愿意再回忆这些东西,因为他理解在几乎陷入绝境的情况下,每个人为了生存所作出的决定。记者:你再回想下那一幕。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你叫别人,我不想回忆这个东西,真的。说实话,我真的不想回忆,我不想把这个事放在记忆里。对我给你们说了你们肯定要写出来,写出来无形中对其他人是一种伤害,我已经失去了三个队友,我不想再去失去六个朋友的心,让他们心寒。董洁说,以后他会将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救援中去。但回顾组织这次活动,他要好好思考。如果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结果可能不是今天的这种结局。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按照真正的专业的登山队伍来说的话,我当时就可以放弃一个人。记者:为什么?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为了减少更多的牺牲。记者:你的意思大家把那一个人抛弃了的话,其他人就可以活了。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对。记者:至少可以挽回两条生命。穿越鳌山活动发起者董杰:对,不管是冻伤但是跟命比起来,哪怕是截肢呢和命是两回事。如果让我再选择的话,我真有可能这么做。

请教下:1、24号扎营,当夜大风雪。25号有没有考虑或者提议放弃登顶,下山?2、25号下午3名队员严重虚脱,有没有现场救助?背的有帐篷睡袋,有没有下山找地方搭帐篷?

百度的:户外失温原因及急救方式
什么叫失温?简单说,就是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我们都知道,37.5度以上,就是发烧,39度不降低体温人就会昏迷直到死亡。失温的情况也类似,体温低于35度,人也会意识丧失乃至昏迷死亡。
  

什么情况会导致失温
  理论上,只要环境温度低于体温就会导致失温,实际情况是在得到充分食物补充,身体健康的人,20度下体温大量流失就会失去平衡。如果是10度,则很快就会温度下降到失温。
  干燥的天气下,裸体的克洛值是0。78,基本上跟穿着简单T恤差不多。
  但是风寒和下雨,会迅速的带走热量。
  也就是说,即使温度在20度,人体暴露在雨淋下(无所谓大雨小雨)就会导致体温降低(人体会用打寒战的方式快速恢复提问)。
  如果在10度,则雨淋下可能会迅速降低体温到失温状态,人体的回复能力已经无法弥补平衡了。
 

冲锋衣和雨衣此刻的距离。
  即使穿着雨衣,出汗潮湿的内衣也会导致人体提问降低。这是因为蒸发和对流在服装内形成了循环。
这一点,具有透气性的冲锋衣可以减少汗水的聚集。纵然10000的透气量也包括DWR丧失而减低的透气量,依然比无法透气的雨衣能延迟失温的到来。

失温的发现:
  1、打寒战
  2、嘴唇发紫
  3、意识模糊。
   如何急救:
  1、必须尽快减少体温的降低,离开风和雨水,更换干燥的衣服。
  2 、迅速补充热量。内部的热量补充:饮用葡萄糖水溶液、补充热水;外部的热源:如拥抱、烤火。
   主要病理原因,出现严重失温时,首要症状是血糖降低,糖是热量的根源,肝糖原分解不及时,体温就无法回复。所以补充葡萄糖可以迅速恢复自身升温的能力。
  补充热水则是通过胃部的温暖来提高内脏的温度让内脏恢复工作,心脏提供供血,肝脏分解肝糖原。
   切忌揉搓肢体,血循环会把冷血带回心脏,导致心脏骤停。 
大风天,10度可能会冻死;大雨天,20度可能会冻死。浸满汗水的衣服是罪魁祸首,保持身体干燥是首要问题,其次是适当时机补充能量。避免汗水浸透衣服。



现场有没有采取急救措施?领队下山后,其他队员有没有采取救助措施?
失温和热衰竭或热中暑正好相反,如果你发散的体热多于你所累积的热度,和寒冷有关的疾病就会趁机而入。当人体核心器官的温度降至华氏九十五度(摄氏三十五度)下时,就会发生体温过低的现象。和中暑一样,失温也是一种必须立刻处理的紧急状况,否则病人可能会丧命。
  失温,是由于人体为了保持核心器官的温度,而使血液无法流到皮肤的表面和四肢。我们的体温会在环境影响下经由蒸发、幅射、对流、传导而降低。穿著湿衣物、暴露于寒风中,会使得体温过度降低的风险大为提高。失水也可能是这种风险的导因。
  失温通常是由于长期暴露于寒冷的环境下,而不是因为极端的酷寒而起。一般而言,比起明显的危险情境(例如暴露于冰悬崖上,一阵零下三十度的寒风吹过来),华氏五十度的绵绵细雨加上强风更可能引起失温。
  失温的征状,会随体内核心器官温度降低的严重程度而有极大的差异,例如,发抖似乎是轻微的失温(体温在华氏九十到九十五度之间),因为人体希望藉由发抖所牵涉的肌肉运动而使体温回暖。如果失温的现象愈来愈严更,身体就会停止发抖。经微失温的征状有:不停颤抖、双手摸来动去、蹒跚跌倒、心理功能迟钝、不合作或是封闭自己的行为。失温的病人通常不会去注意这些早期的征兆,而如果你怀疑有人体温过低,不妨要那个人假装前面有高空绳索,以脚跟对脚尖的直线步法走上十五呎,如果那人协调失衡,会经由这个测试看出来。
  如果是严重的失温(体温在华氏九十度以下),身体不再发抖,可是肌肉和神经系统功能会愈来愈差,而且愈来愈明显。病人虽然或许还能保持平衡,但可能已无法走路。他的肌肉僵硬,动作无法协调,除非已经恍惚或是其实已经昏迷,否则会做出意识不清或是不理性的行为。随着体温愈来愈低,几乎连呼吸或脉搏都无法观察到了。这时候病人的瞳孔或许会胀大。
  由于严重的失温,病人看来可能有如死去一般,你绝对不能放弃救治他的努力,除非病人在施行显然正确的心肺复苏术之后依然没有生命迹象,而且身体「变热」了。要记住那句老话:「人除非身体温热而死亡,否则就是没死。」恢复体温的工作要谨慎为之,并且视状况需要,同时或按着施行心肺复苏术或协助换气。
  失温的治疗要由避免发散更多的体热开始,让病人不再暴露于寒冷中。将病人移出风吹和湿冷的地方,把湿的衣物脱去。如果是轻微的失温,穿上干衣物并且挡住风寒吹袭或许就已足够。如果病人的呕吐及吞咽能力无损,可以让他喝点流质,然后再吃一点有糖分的食物。虽然高山的老习俗完全相反,认为必须喝温热的饮料,但在经微失温的情况下,温热饮料没有那么重要,只要供应流质即可。(想想看:把一汤匙的温水倒进一杯冰水里,并不能让杯子马上热起来。)失温应该持续治疗,直到病人恢复排尿为止。某些情况下,光靠这些措施并不能让病人恢复体温,或许需要某个队员以身体(必须是热的)直接接触,才能让他暖和过来。
  至于严重的失温,让病人「慢慢回暖」是很重要的。如果可能,尽速将病人后送到医院去回温。失温的病人必须小心搬移,以免无意间让大量的冷血从表皮的循环回流到心脏,这可能会导致另一个问题:心律失调。突然加温而休克也是另一种危险。
如果当场进行回温措施在所必行,将热水瓶包在厚手套或是袜子里,然后放在病人的腋窝和鼠蹊处,因为这里的大血管最接近身体的表层。找一位身体温热的队员在睡袋(或是其它的干爽绝缘对象)中以体对体的方式直接接触病人。如果病人陷入半昏迷,不要喂他喝水。和中暑一样,严重失温的病人,即使核心器官的温度回复正常后,还是必须时时观察,因为身体调节温度的机能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并不稳定。

失温的预防和下面几点常识有关:
1.避免弄湿身体,或是湿了之后要赶紧弄干。

2.避免暴露于寒风之中,或是赶紧闪避。

3.避免或杜绝产生失水现象的可能。(在寒 冷的情况下,身体或许会透过排尿而排出 一些液体,因而导致脱水。)

4.适当的隔绝湿冷措施。

登山队的成员一定要知道什么时候攻顶之旅必须叫停。身体发抖的时候绝对不能轻忽。由于失温会干扰登山者的判断能力和知觉,通常你必须不断叮咛才能让发抖的队员穿上比较保暖的装备,时时观察每个队员的状况,可以防止衰竭的发生。
失温这种由于寒冷而引起的疾病会影响到整个身体,其它和寒冷有关的疾病(冻伤和浸足症)则对于人体只有局部的影响。如果某个队友不但失温而且有冻伤,你所决定的处理顺序(换句话说,决定该先治疗哪一种疾病)是:如果失温的情况可能致死,就必须先予以适当治疗,等到病情稳定后再去治疗冻伤所造成的局部伤害。



为失温者采取拥抱的方法增加体温,要脱去衣服直接接触,最少要脱去外衣,在野外没条件时,可以脱去失温者的外衣,救助着解开自己的外衣,把失温者抱在胸前,裹在外衣内,并要轮流换人。不要去暖失温者的手和脚,这样只会死得更快,因为人体失温主要指中心温度,即躯干。体温不低,手脚冻掉的人很多,但是体温低于30度手脚不冻人也会死,温暖失温者结冰的四肢,只会使温度很低的血液回流到心脏加速心脏的失温,如同给一个人身上浇冰水。
我曾看过两个真实的故事。
1.抗战时期,一个东北抗联的通讯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在零下30度的雪地被冻僵了,已经昏死。后来被5个妇女会的大嫂发现,他们把他抬回家,脱掉衣服放在被窝里,五个大嫂轮流脱光衣服,钻进被窝拥抱这个战士为他取暖(一个正常体温的人长时间拥抱一个失温者自己也会变成失温者),最后这个战士被救活了,后来认这5个大嫂为干妈。
2.前些年部队搞严格训练,东北某部队要求战士在不带帐篷的情况下,在零下30几度的风雪地露营,战士们要在风雪里坚持一周。
当时没有鸭绒睡袋,没有防潮垫,任何人在这样的野外睡一晚都会冻死。
最后战士们想出来的办法,在雪地挖雪坑,东北的雪有半米多高, 人躲在雪坑里可以不被大风吹,一个人睡觉不能取暖,大家把棉被合起来用,两三个人脱去外衣挤在一个被窝里头脚相对互相取暖
靠着每人一条毛毯一床薄被,一周后这些人没有一个人出事。
从这两个故事我得到的结论,冬季户外最大的危险是失温,野外失温最大的敌人是风不是温度。



户外失温症

百度词典对户外失温症的解释是:户外遭遇的低体温症(hypothermia,也译成低温症,失温症),通俗的讲可以说是逐渐地或突发地(落水)冻
死的过程。与冻伤的区别是:在寒冷的野外如果仍有移动能力,在移到安全处的过程中可能遭遇冻伤。在寒冷的野外失去移动能力时,会遭遇低体温症,最坏的最后 结果是冻死。

虽然冻伤造成的截肢事件非常惨痛,但失温症(人体核心区温度低于正常体温)却会对人的生命造成更大的威胁。而且轻度失温很容易被忽视,但如不及时处 置却会导致丧失行动能力,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冬季户外活动中应对失温症保持足够的警惕。2007年3月10日北灵山的夏子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户外 失温症造成的死亡事件。根据当事人和救援人员的描述,夏子从出现症状到死亡的过程就是户外失温症从出现到恶化的典型写照。在痛心夏子逝去的同时,需要有更 多人了解失温的危险和常识,以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

轻度失温(Mild Hypothermia)。核心温度在37~35.55度。
体征:不能控制的发抖,不能做复杂的动作,例如攀冰或滑雪,但能够走路及说话。外围血管收缩。其中:在37~36度时,体征正常,可能开始发抖,在
36~35度时,会感到冷,抖动可轻可重,手开始发僵。不能用手做复杂的工作。

中度失温(Moderate
Hypothermia)。核心温度在35~33.88度。体征:意识茫然,动作协调性开始丧失,尤其是手部,例如不能够拉拉链。原因是外围的血流量不
足。说话含糊,剧烈的抖动,行为失常,例如,开始脱衣服,但自己不觉得冷。会出现激烈的抖动,肌肉不协调开始明显,动作慢且看上去费劲,脚下开始磕磕绊 绊,开始迷糊,也可表现为警觉。

重度失温(Severe
Hypothermia)。核心温度在33.88~30度。这个温度将是致命的!在33.88~32.22度时,会出现持续性的剧烈抖动,说话困难,思维
迟钝并开始健忘,明显的活动能力衰退,不能够使用双手,走路经常绊倒,情绪沮丧,低落。间歇性的发抖。在32.22~30度之间时,外露的皮肤呈蓝紫色,
并且肿胀,肌肉协调非常差,不能行走,思维混乱,但是也可能保持一个姿势并看起来有清醒的迹象。抖动停止,先是剧烈抖动,然后暂停,之后继续循环。暂停的
时间会逐渐加长直到抖动完全停止。因为燃烧肌肉中糖原产生的热量不能抵抗核心温度的持续降低,人体停止了抖动来储存糖原。倒地,不能够继续行走,蜷缩成一 团以保存体温,肌肉逐渐僵硬。由于外围血流量被限制,及乳酸和二氧化碳的累积,皮肤发白,瞳孔扩张,脉搏速度变慢。在体温31度左右人体开始进入冬眠状 态,关闭几乎所有外围血液循环,并且降低呼吸和脉搏频率。

最后,死亡!在30度时人体进入一种看起来像是已经死亡,但其实活着的状态!在30度~27.77度时,肌肉僵硬,半昏迷,昏迷,脉搏与呼吸频率变
慢,可能有心脏纤颤。在27.77~25.55度之间时,失去意识,心跳和呼吸反复无常且非常浅,脉搏可能触摸不到,任何突然的冲击都可能引起心室颤动并
导致死亡。到了25.55~24度时,将出现肺水肿,心脏及呼吸衰竭。但很可能在达到这个温度之前就已经死亡了。

(二)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失温
首先要随时注意观察,走路磕碰不稳,絮絮叨叨,动作笨拙,发牢骚都表现出了动作协调性和意识清醒程度的改变。如果发现周围人或自己出现这样的症状,就要警惕失温症了。

判断时可使用冷静测试法:如果此人不能走30步直线(和看人是否喝多了类似,真喝多了就另说了),那么可以判断为失温。

如果发抖能在控制下停止(努力告诫自己:别抖,别抖,并能控制住肌肉的抖动)可以判断为轻度失温。做一道较复杂的计算或推理题(如从100往下数,每次减掉9或7)。如果失温,肯定算不出来(注意:高海拔环境中的高原反应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如果发抖在控制下不能够停止(努力告诫自己:别抖,别抖,但就是停不下来)可以判断为中度至重度失温!

如果不能够摸到规则的脉搏,这说明此人的核心温度已经在32.22~30度之间了。再不救肯定会死。

重度失温症患者可能会像胎儿一样蜷缩起来。试着把他的胳膊打开,如果他的胳膊又缩回去了,说明这个人仍然活着。已经死掉的肌肉是无法活动的

(三)如何救助失温症患者
恢复体温。救助一个失温症病人的基本的原则是帮助他保持体温,同时帮助他们自己产生热量已恢复体温。如果一个人在发抖,那么他是有能力以约每小时2摄氏度的速度自己复温的。

1.轻度至中度失温症的救助方式

(1)首先要减少热量散失,可以采取加衣服,换干衣服,增加活动量,寻找有遮蔽的场所,以减少风和雨水造成的热量散失。

2)要进食及补充水分。足够的体液水平和食物能量对保持失温症病人的体温和复温非常重要。

食物的种类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

碳水化合物每克可以产生5卡路里热量,并且非常便于吸收,可以很快进入血液循环,短时间内即可产生热量。在轻度失温的情况下是最好的选择,主要包括各类糖分和粮食。

蛋白质每克可以产生5卡路里热量,其释放缓慢,可以作为较长时间段内稳定的热量来源。主要包括各种瘦肉、禽蛋。

脂肪可以产生每克 9卡路里热量,其释放更加缓慢,而且消化脂肪本身也需要一定的能量和水分。但优点为可在一个较长时间段内缓慢释放能量。主要包括油脂、黄油及肥肉等。

救助失温人员的进食原则应当象引燃篝火一样,首先要有一个小小的火种,然后加上易燃的树枝,等火焰燃烧稳定起来之后,再加上大块的木头。即:立即的供应能
量,短期供应能量和长期供应能量。按照此原则,首先最好是热的含糖分的液体,然后是容易消化的糖类或淀粉类食物,等患者明显好转之后再添加肉类和脂肪类食
物,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因消化食物而造成的体液流失。

要避免的给失温症患者饮酒,以免促进血管扩张,增加热量的散失。避免咖啡因,因其有利尿作用,会导致脱水。避免尼古丁,因其能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冻伤。

(3)用物理方式增加热量

点火或者其他外部的热源,用体温帮助患者复温身体接触,给病人换上干燥的衣服,和一个体温正常,穿着薄而干燥衣服的人一同钻进睡袋。

2.重度失温症患者的救助方式

(1)首先是减少热量散失,保温措施要做到使患者和外界低温完全隔绝。无论有多冷,患者从内部自行复温比任何形式的外部复温都有效的多。保持患者身体的干
燥,穿排汗内衣,并远离一切潮湿的东西。多用几条睡袋,羊毛毯,毛衣,防潮垫等造一个至少4层的绝缘层,把患者包在里面,尤其是患者和地面之间。用一条铝
箔的救生毯很有必要,它可以反射回散失的热量,并可以防风防水。

注意:千万不要把重度失温症患者和另一个人光着一起放进一个睡袋!

(2)增加体液和燃料

给患者补充热糖水。重度失温的人,胃肠不会再消化食物,但是会吸收水分和糖。每隔15分钟喂一次稀糖水,太浓了不好吸收。能量棒、士力架之类食品同时含有糖和蛋白质,会被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供应必须的卡路里使病人自己复温。


排尿。在寒冷条件下人更容易排尿。因为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肾脏会将血液中多余的水滤除,以控制血压。一个满的膀胱会浪费热量,所以排尿是应该的。护理
者很可能需要帮助患者排尿。把包裹层打开,然后再合上,速度要快并避免弄湿。注意用热糖水来保持患者的体液水平

(3)用物理方式加热

外部的热量可以被传导到主要动脉里,然后流至核心。例如:加热颈部,腋窝,鼠蹊部(大腿的根部)都可以加热其附近的动脉。可以使用自热包,热水瓶,热石
头,手炉等,但要注意过热的物品需要用干毛巾包国,以免烫伤。对重度失温症患者,人工呼吸可以增加进氧量,促进热量生成。

(4)在复温过程中须防止冰冷血液过快回流到心脏造成的死亡!

在复温的过程中处置不当,反而会造成核心温度实际降低的情况并带来致命的危险。主要原因是外围血管(腿,胳膊)复温后扩张,将冰冷的,停滞的血液回 流至心脏,引起核心温度的降低,导致死亡。另外,这种血液含有大量醋酸,二氧化碳等,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导致死亡。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最好方法是不要复温 外围肢体和大面积的体表,只通过和热糖水、进食、加热颈部,腋窝,鼠蹊部等方法复温核心部位!所以,绝对不可以给失温症患者暖手,暖脚等。并且不要把重度 失温症患者放入极热的环境里。比如前*调禁止的把重度失温症患者和另一个人光着一起放进一个睡袋里。

(5)失温症与心肺复苏

如果一个人重度失温,他可能显现出所有死亡征兆:身体冰冷,皮肤呈蓝紫色,固定放大的瞳孔,察觉不到脉搏和呼吸,昏迷,对刺激无反应,肌肉僵硬……但他有
可能仍然活着,只是进入了类似冬眠的状态(如前文提到过的韦瑟斯的情况),此时通过适当的方法还是有可能把他们救活的。救护者的工作就是为患者复温,并且
在必要的情况下实施心肺复苏。

在重度失温的状态下,心脏非常敏感脆弱,外来的机械刺激(如心肺复苏,搬动及四肢的冰凉血液回流)都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并导致死亡。所以,心肺复苏术(主要是心脏按摩)在相当一部分情况下是被严格禁止的。

在做心肺复苏之前,要确保全面的检查了患者的心率。必需记住的是,重度失温患者的心率可能低至2~3下/分钟,呼吸也可能是30秒一次。在还有心跳的状态 下进行心脏按摩会引起致命的心律失常。因此要仔细摸患者的颈动脉持续至少一分钟,来检查是否有极缓慢的心跳。同样要记住的是,此时的心脏跳动虽然极其缓 慢,但是其工作效率(指泵血)并不低,外来的心脏按摩只有其效率的20%~30%。而且在身体机能被抑制的状态里(冬眠状态下),即使每分钟只有两三次的 脉搏,就有可能维持身体对血液的需要了。

再次强调!在开始心肺复苏前,必须确认脉搏已经完全消失!以免因心脏按摩造成患者死亡!

复温的过程中,当患者确实没有脉搏之后,救护者要做好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的准备。

人工呼吸。当患者呼吸停止,但身体里气体交换仍然在继续。身体需氧量随身体机能的抑制变得非常低,仅仅使用身体内部存氧就有可能维持生命。但如果呼吸停止,那么就可以开始人工呼吸来增加患者氧气供应。另外,将热气吹进患者的肺部也是一种补充热量的方式。



综合各方面信息,描述的螯山山难经过。转载如下:

根据新闻报导、召集贴、当事人陈述,整理了一下活动行程,部分事实为综合上述信息推断所得

计划路线为:太洋公路23公里处-3300米营地-鳌山导航架-鳌山脊-2900米营地-塘口出山

11-24早上,从太洋公路23公里处(海拔2280米)出发,上山途中至海拔3000米左右时,领队之一梅里受伤,导致行进速度拉慢
11-24晚,在海拔3300米处扎营,当晚遭遇暴风雪,但所受影响不大

11-25早,天气良好,由于梅里受伤,决定修改活动计划:梅里留守3300米营地,其余9人到达鳌山顶的导航架后原路返回3300米营地,再原路下撤到23公里处
11-25早,行进2小时后,暴风雪再次出现,艰难行进,但仍抵达导航架,随后返回
11-25下午2点过,暴风雪中继续回返,队员“和尚”肌肉拉伤,并出现高反和体力不支等状况,无法独立行进,由领队太保和强子辅助前进,9人勉强行至跑马梁南侧避风,海拔约3400米,由于风力太大,易导致失温,领队太保决定就地扎营以避风,由但无力支起帐篷,只能裹在睡袋中。同时通过手台向留守3300营地的受伤领队梅里报告情况,并指示寻找信号报警。
报警成功,当晚警方出动警力援救2个余小时。同时救援队接到求救信息,并连夜赶往太白县。
11-25晚,大风继续,低温。避风等待过程中发现另外两名队员出现失温症状,领队太保实施了救助。

11-26早,受伤三人仍有生命体征,经过争执(争执内容为是哪些人先行下撤),领队太保强行决策:其余5人守照顾受伤3人,自己快速下山求助。 太保下撤之后,原本留守的3300营地的梅里上升至被困地点,6人一起守候受伤3人。
11-26上午,太保下山途到遇到民工,向之求援,民工上山,太保继续下山。
11-26上午11点过,太保接到救援队一行4人
11-26中午12点过,留守6人见受伤3人已冻僵,决定放弃3人下撤
11-26下午,上山民工与6人汇合
11-26下午4点过,6人及民工与上山的4人救援队汇合,汇合地点海拔约3000米
11-26晚8点半,获救人员抵达太白县

发布于 2018-10-10 03:28:20

更多请教:鳌山事故的疑问和失温的急救?相关问题

问题:请教:鳌山事故的疑问和失温的急救?

回答:把车子横在人和狗中间,先保护自己,尽量避免和恶狗的直接冲突,慢慢推车远离它。。。冲突升级的话就慢慢蹲下身子捡地上的石块(没有石块也要做动作吓唬),狗冲上来就直接武力解决。。。另外头盔也是一件很好的自卫武器,在狗冲上来扑咬的时候用其挡向狗嘴。... 详情 >

问题:原始丛林穿越时怎样避免失温?

回答:“夏天你不会喜欢那套东西的,就算是被一群马蜂扎过的GTX,你一样会觉得透不过气”这句话我最喜欢 详情 >

问题:急救包该放些什么东西?

回答: 一夜之间,自行车站在了智能硬件的风口浪尖上。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家居,一连串概念之后,忽如一夜春风来,智能自行车也跟着火爆了起来。现在,涉足自行车领域的公司已有几十家,不只是创业公司纷纷宣布进入自行车领域,一些互联网巨头,乃至于大型跨... 详情 >

问题:如何解决冲锋衣失温问题?

回答: 人们都说荷兰是自行车上的国家,这个说法略微夸张了点,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来越多的荷兰人在骑车。上世纪50年代,荷兰约有300万辆自行车;如今,这个数字大约上升到了1800万辆。如果这个数字你还觉得不犀利,那么再看看荷兰的人口吧,1950年荷兰人口约为1000... 详情 >

问题:自行车医疗救护队值得借鉴

回答:很多人往往新板子刚到手的时候满怀兴奋、期待,雪季还没到来,恨不得每天在屋里也要踩着板子过过瘾。可是一个雪季结束了,伴随着稍许疲惫和眷恋,爱板何去何从恐怕就很容易被忽视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善待你的爱板,不妨也做一些修补准备工作迎... 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