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川藏用折叠车能完成吗?
李扣子:原来看过一张照片就是骑着大行的折叠车去的西藏,很多人去西藏都是坐火车去四川才开始骑,反正我觉得这样就没意思,我是想从家门口骑到西藏区,争取再从西藏骑回来,不过听说能骑过去,但是不好骑回来。 发布于 2018-09-26 19:03:39
mghb:26的遇到个坎,石头,随便就过去了,20的小轮子估计就得卡住。 发布于 2018-09-26 18:59:36
whatdoudo:回复 sss668800 的帖子
你看看Im周的帖子,有前车之鉴的。
骑友ID:Im周
帖子标题:简单的开始—小轮车单骑环行
链接:tml
简介:大连——北京——西安——西宁—(青藏线)—拉萨—(川藏线)—芒康—(滇藏线)—西双版纳—红河州绿春
或是:
骑友ID:活在垃圾场(彪)
帖子标题:垃圾&小熊(大行SP8)穿行浙江!!希望得到驴子们的指点!!
链接:tml
简介:趁着现在还轻松,赶快跟老婆在出来跑一趟,
骑友ID:luis_qiu
帖子标题:2011春节后 折叠小车~京杭大运河骑行
链接:tml
简介:2011年2月10日从北京出发,2月26日到达杭州。骑行15天,骑行1800公里。
也有骑着出国的:
骑友ID:fyz100
帖子标题:我带折叠车独闯东南亚三国
链接:tml
简介:我,今年67岁,3月1日只身一人,带着一辆P18大行折叠从成都出发,经由云南的昆明――西双版纳景洪市――勐腊县磨憨口岸出境去老挝国的磨丁镇――老挝古城浪勃拉邦――老挝首都万象――泰国边城廊开――泰国首都曼谷――泰国白碧县桂河大桥――泰国海滨城市芭蒂亚――泰国亚兰市出境去柬埔寨波贝市――柬埔寨暹粒市――吴歌石窟――柬埔寨首都金边――中国昆明,于5月10日顺利平安回到成都,总共用了71天时间,
看了就知道了。 发布于 2018-09-26 18:58:05
骑行12345:别看啥车子 重要的是 人····················· 发布于 2018-09-26 18:36:04
sss668800:我本人现在是骑山地车的,公爵通过火车、汽车还有快递的多次运输,已经有不少划痕了。
听到很多车友骑完川藏就把车在拉萨卖了,这让我非常感慨。
折叠车最大的优势是:可以折叠。这样体积小了很多,路上真的要搭车,也会方便不少。
所以想问,以大行sp18为例,钢架那款KAC083飞轮和齿盘的齿数为11-25T,46/56T.飞轮要改成11-32的。
那么没有避震系统,路上的颠簸折叠车能受得了吗?还有折叠车经受颠簸之后的强度如何?
PS:不选铝架的KAA083也是因为折叠+铝架,强度会更低。
回复 骑行12345 的帖子
人、车都重要。
只看人,不看车,那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套用马克思说法: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当然我不是否认人的重要性,人肯定比车重要。但是,不是唯一重要的。我相信,骑28大杠用了半年才骑到拉萨的,用顶级山地车,时间能缩短一半。
我开这个帖子是讨论折叠车这个装备的,大家都说说看法吧!我们这里有用KHS完成318的,而且速度够快。
回复 mghb 的帖子
其实速度还是折叠快呢!轮子小在速比上面用大牙盘弥补了。
请教轮子小有什么缺陷?
回复 骑行12345 的帖子
不好意思哈,我也是说说我的看法。人肯定比装备重要。
不过我就是想问问,为啥川藏骑折叠的这么少呢?都山地为主。真要是搭车,折叠方便多啦!
谢谢你的回复!
回复 whatdoudo 的帖子
谢谢回复,看过了,有些感受。
折叠跑长途确实是困难多了,后面负重磨损也快。轮子大还是有优势的。
我估计车架强度差不多,关键是轮子的强度差距大{:1_1:}
回复 李扣子 的帖子
确实是,最好从家门口开始骑。
不过大多数人没那么多时间,直接从四川开始了{:1_1:}
回复 whatdoudo 的帖子
那肯定,那三步一磕头的藏民去拉萨朝拜都比比皆是。
不过我们是骑车的 发布于 2018-09-26 18:32:38
更多骑川藏用折叠车能完成吗?相关问题
问题:骑川藏用折叠车能完成吗?
回答:是个不错的设计,就是要省着点用才好洗澡 详情 >
问题:调查一下,各位前辈你们骑川藏用的都是什么车啊?
回答:眀白了!!原来以前在混合路差点滑倒的就是叫V底的产品…之后换了对工业用的安全鞋,即是鞋头有钢的那种鞋,防水防滑防压,行山不滑,行混合路不滑,鞋底够厚,鞋面防水,价钱才300元。 详情 >
问题:骑行318川藏南线.选择什么车子好一些?
回答:意大利的la sportiva是登高海拔的第一品牌,八千米级的不二品牌。徒步登山鞋里头的佼佼者是lowa手工鞋和hanwag,像GARMONT、ASOLO等都是很牛气的品牌。 详情 >
问题:有今年7月骑川藏的车友吗?
回答:俺用的有一款美军的丛林靴,防水排汗都不错。感觉雪线以下的山一般都可以对付,不过俺登山不是太专业哦 详情 >
问题:7月份骑川藏,你有兴趣吗?
回答:扒出内带,打上气,慢慢检查;或者是不打气,用手蹦着内带,查看扎漏的气孔。建议带上一条备用内带,换带比补带要快。这样换下的可以到有水的休息地再补。 详情 >